首创环保2024年营收200.50亿元,同比下降6.01%,归母净利润35.28亿元,大涨119.14%,主要受处置新加坡ECO项目带来17.80亿元投资收益影响。公司面临环保行业增长放缓、应收账款风险等问题,正加速轻资产转型、优化资产结构。未来将通过内生增长、精细化管理及拓展轻资产订单构建业绩韧性,降低非经常性损益依赖,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
每经记者 杨煜 每经编辑 杨夏
近日,首创环保(600008.SH,股价3.13元,市值229.76亿元)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0.50亿元,同比减少6.01%;归母净利润35.28亿元,同比增长119.1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61亿元,同比增长0.81%。
由每经财报智能体一键生成
当前,环保行业普遍面临增长放缓、应收账款风险加剧等问题,以首创环保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在通过业内接连加速轻资产转型、优化资产结构、压降应收规模。
谈及业绩展望,4月29日,首创环保方面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表示,公司将通过内生增长与精细化管理构建业绩韧性,以减轻非经常性损益波动对整体经营的影响。
在增量方面,公司将依托存量项目发展多元化衍生业务,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实力,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拓展轻资产订单,通过业务协同获取新项目订单,做好增长动能的接续。
2024年,首创环保实现营业收入200.50亿元,同比减少6.01%。收入下滑一方面源于报告期内处置新加坡ECO(环保)项目产生一次性减收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到公司推进战略转型、抑制重资产投资的影响,工程业务量下降导致公司增收短期承压。
其中,作为“压舱石”的资产类业务实现收入166.77亿元,同比减少4.66%。首创环保的资产业务包括工程和运营两部分。受制于行业政策的变化和增量空间的限制,如何通过运营抵消工程收入利润的下降,已成为当前行业的重要方向。
据首创环保董事、总经理李伏京介绍,在效益型技改、精细运营等举措下,2024年公司资产业务中的工程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减利2.12亿元,但资产业务中运营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18.79亿元,增利2.38亿元,对冲了工程减利影响,推动公司总体资产业务归母净利润增长。
整体来看,首创环保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5.28亿元,同比上涨119.14%。其中,处置新加坡ECO公司为首创环保带来17.80亿元的投资收益,是净利润大幅上涨的核心原因。公司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归母净利润为15.61亿元,同比微增0.81%。
除了去年,首创环保在2021年和2022年也曾因投资收益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2021年,首创环保处置股权投资确认投资收益约7.2亿元,当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2022年,受新西兰公司等多家公司股权处置影响,相关投资收益同比增加13.54亿元,当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近35%。
针对非经常性损益波动对业绩的影响,首创环保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公司通过聚焦主业发展、优化运营效率、拓展增量业务与科技创新,持续强化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人均创利水平、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率等举措控制财务风险,降低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公司将通过内生增长与精细化管理构建业绩韧性,以减轻非经常性损益波动对整体经营的影响。
伴随海外资产处置,首创环保来自境外的收入规模持续缩减,从2022年的28.37亿元减少至2024年的3.06亿元。对此,首创环保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近年来对部分海外资产的转让是围绕上市公司资本优化的主动调整,通过资金回笼实现战略"换仓",而非收缩全球化布局。
近年来,应收账款问题日益成为环保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创环保在营收下滑的同时,应收账款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首创环保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约为146.59亿元,同比增长21.71%。为此,首创环保已将控制应收账款余额和资产负债率列入2025年经营目标。
首创环保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通过多举措强化应收账款管理,重点针对长账龄款项采取创新手段,如以争取化债资金、延长特许经营期等多种方式推动客户履约。同时完善风控体系,将项目回款能力纳入核心评估指标,尤其对非政府客户开展信用全维度审查,前置化识别坏账风险。
此外,制度层面,集团统一制定《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及标准化操作手册,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评估宏观政策影响并形成专项台账,系统性提升回收效率。随着经济回暖与化债政策红利释放,预计应收账款规模将逐步优化,资金周转压力有望显著缓解。
从发展增量来看,2024年,首创环保全年新增签约合同额47.50亿元。其中,水务板块签约17.96亿元,固废板块签约19.73亿元,大气板块签约5.64亿元。这一数据相比于以往上百亿元的新增合同额有较大落差。
对此,首创环保副总经理游美华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道:一方面,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应收账款问题,公司增加支付风险作为核心风险评价项,主动控制业务节奏以严控项目质量;另一方面,环保行业已从大规模建设期进入存量运营的时代,叠加宏观环境、行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变化,部分需求方处于观望期,市场放量呈现短期收缩态势;此外,近两年地方国资纷纷入局让行业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对市场化环保企业带来一定挤出效应。
“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国家‘两新’政策的出台,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我们认为长期来看行业仍具有发展潜力。我们会紧跟市场的变化、环境政策的变化,在组织体系、协同机制、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多维发力,争取在轻资产业务上实现增长突破。”游美华表示。
首创环保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25年,在存量方面,公司聚焦关键生产效率指标提升,围绕提高污水产能利用率、增加焚烧发电上网电量、降低供水产销差率等关键效率指标,全面发力运营提质增效,构建竞争力护城河。同时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化设备维护管理、实施集中采购降低综合成本、通过贷款置换降低融资成本。
在增量方面,公司依托存量项目发展多元化衍生业务,加大焚烧发电延伸业务、水务处理增值服务、园区大气治理等业务拓展。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实力,加速好氧颗粒污泥等科研成果的商用转化,探索形成新增长点。同时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持续拓展轻资产订单,通过业务协同获取新项目订单,做好增长动能的接续,不断充实利润来源。
封面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