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实验室安全存在的诸多不规范的情况中,有些是实验室人员不把安全规则当回事,还有些做不了是硬件条件不够,与实验室的资金有关。
◎这名负责人不是只管实验室,院系的小仓库、会议室的钥匙也都在这名老师手上。他的角色更多像一名后勤老师,对专业方面的知识也不太了解。
◎仅依靠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强化安全教育难以满足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严格要求,基于个人自觉的安全管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安全领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来解决安全问题。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陈星 金喆 王帆 每经编辑 梁枭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简称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实验室人员患癌风波发酵已有一周。高校及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也给在实验室学习工作的学生、科研人员敲响警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有高校医学实验室经历的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受访者提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抓进度赶论文,哪个都比一个不经意的操作安全重要”“在实验室吃外卖,试剂就在饭旁边”等情况。
一方面是心理上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多位受访者表示,实验室条件与资源分配紧密相关。“高级别或者大PI(学科研究员、学术带头人)的实验室,设备价值都千万上亿,资金都很紧张,很难拿出来做安全用。”
而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拍到的涉事实验室照片,信息栏显示实验室内包含有毒化学物质,需要穿实验服、戴防护镜、防护面具等物品。而记者也在现场看到了一些挂着的白色实验服。但目前仍不清楚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防护到位。
记者注意到,有学者曾撰文指出,需要建立和实施实验室安全追责问责制度,推动责任追究法制化。
高校医学院的研究生会频繁出入实验室里,有时也有一些本科生,而“新手上路”的领路人通常是师兄师姐。在相对零散的管理下,有些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做实验不戴防护镜、不穿实验服的,有为了不脱手套直接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吃饭的,还有事后补台账的。
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一名刚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刘向前两天在实验室就遭遇了“惊险”。有位本科生帮师兄换做实验的液体时,也没问是什么就直接倒进洗手池里,结果甲醛挥发的气体刺得鼻子、眼睛难受,不得不拧开水龙头直接冲刷。
刘向进入实验室前就没有通过任何资格考核,实验室内的操作全凭师兄师姐指导,仅有的安全提醒,来自导师通过微信给他转发的一条链接,里面整理了各种化学品的危险性、毒性、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等。
“我师兄检查提醒我,进了实验室就戴好手套,别空着手到处摸。”刘向说,即使是师兄师姐等前辈,有时为了方便也并不是全部按照标准流程操作。例如,其师兄就透露实验室台账存在事后为应付检查而补充登记的情况。
刘向自己就很少穿实验服,他觉得进进出出要脱衣服、穿衣服很麻烦。在某三甲医院科研人员王青看来,这个事情就靠“自觉”,有些人在这些实验室操作规范上有欠缺。她所在的实验室最少一周会检查一次,比如进实验室是否穿白大褂、佩戴手套、口罩等,但没有检查的时候大家执行得彻不彻底,就不好说。有些人可能不太重视这块,就存在没有按照规定严格防护的情况。如果让一个人专门监督学生做实验,实际操作中不太可能做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385119793
还有一些医学生是“懵里懵懂”进入实验室的。黄沾去年从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入职了某地方三甲医院。回忆起在学校做实验的经历,黄沾说自己其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实验室安全训练。
在本科阶段,黄沾做的都是基础性实验,基本就是为了验证课本理论的正确性跑一遍流程,用到的设备和试剂都比较基础。一般老师演练一遍流程后就自己上手了,关于危险行为的提醒主要是说下哪些化学试剂可能易燃易爆、具有强腐蚀性。到后来,他才在一次相关课程上得知,易燃易爆炸试剂应该贮存在铁柜中,而且柜壁应该厚于1mm。但他印象中部分比较老旧的基础实验室,这样的试剂就放在玻璃柜或者木柜中,各种样式的柜子都有。
和大部分院校情况类似,黄沾在本科阶段由老师亲自带着操作的实验也很少,一般是多人为一组分配给研究所师兄或师姐带教练习。学长学姐自己的课业或科研压力比较大,自己都赶着抢进度出成果,很难说对本科生的实验有多上心。
黄沾感触最深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压力远比本科阶段大,这种情况下,有些自己觉得“没必要”的安全流程能省就省了,比如说吃饭可能就在工作台上吃了,吃饭的时候得取口罩、手套,心理上觉得应该不会有问题,毕竟实验进度和结果是“更重要”的东西。
实验室安全并非新问题。过往的数据也显示,与生产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容易引发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不同,高校实验室事故所引发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往往有限。
《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在今年6月份的报道中提到,目前,仅校园实验室总数就有50多万家,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在2001年至2021年的20年间里,共发生126起高校实验室事故,累计造成20人死亡、107人受伤。其中火灾、爆炸事故约占80%,中毒、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约占20%。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研究机构和高校实验室已逐步形成专有的实验室管理规范和运行制度。
今年6月,《高等学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发布施行,以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事故发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其中涉及消防安全责任、消防安全制度和管理、消防安全措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火灾事故处置与善后、奖惩制度等部分内容。
“现在高校都会有培训系统,入学后就要进入这个系统去学习课程,学习完成后会有对应的考试,考试合格后把合格证交给导师,然后导师会和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这以后,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北方某双一流高校的实验室设备管理处人士钟程以其所了解的情况向记者介绍称,现在重视安全的高校,基本上会设立这样的系统,入学后必须登录这个系统学习。
王青也表示,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流程包含了一些正确的操作规范指导,危化品、毒物分级。自己所在的实验室也有一系列的实验室规范,包括日常守则、安全行为规范,比如危化品、有毒气体都有专门的通风橱、生物安全柜、超净台等设备来隔绝,佩戴手套、口罩是为了隔绝有腐蚀性的试剂。包括进入实验室必须通过的考试,就涉及一些实验室规范的管理条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gic1037824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实验室安全存在的诸多不规范的情况中,有些是实验室人员不把安全规则当回事,还有些做不了是硬件条件不够,与实验室的资金有关。
目前在中部地区一家省级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李蓝向记者提到,据她的实际经验,要在实验室完全遵守相关规范、防护措施是不现实的,如果一间实验室要花很多钱买口罩,这笔预算批不下来,导师也通常会拿这些钱去买实验要用的试剂。
西部地区一家知名三甲医院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也有类似说法。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是高级别乃至国家重点实验室,光设备价值就以千万甚至以亿计,在一般院校或者级别较低的实验室,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经费少,宁愿拿去买耗材,也不会在防护设备上投入太多”。也就是说,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及外部条件如何,与实验室级别、所在院校级别、实验室PI级别、实验室经费都有很大关系。
还未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刘向,印象最深的是本科的解剖课学习。刘向介绍,刚开始时,解剖教研室内通风只能靠开窗,因此福尔马林(甲醛水溶液)经常刺激得人眼水直流,“学生只是一段时间学习,但老师们是常年如此”,而通风设备也是在后来才增加。他认为,不同高校在实验室设备、管理等方面,确实存在差距。
苏州大学张浩、杨阳2019年6月发布的《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到,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重点实验室在获得一定的建设经费建设期满通过验收后,上级主管部门再无专项运行费投入,实验室经费严重不足,依托单位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容易顾此失彼,实验室运行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该论文还提到,许多高校对待重点实验室均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思想。重点实验室一旦建立或申请下来,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不去思考如何通过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让科研机构正常高效地运转起来,发挥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作用,而是任其自由发展,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重点实验室尚且如此,普通实验室的情况可能更不乐观。
最近,对于实验室安全问题,王青更加注意了,她觉得做实验时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过于大大咧咧,还是要从意识上重视实验安全。生化实验、生命科学类的实验都会涉及一些有毒性、腐蚀性的试剂,这是没办法避免的。做实验之前,需要自己先了解什么试剂是有毒的,到底是气体吸入还是皮肤腐蚀、还是神经毒性。如果是气体吸入的毒性,就在操作的时候需要放入通风橱。
“这件事情跟我们平时的工作息息相关。”她表示,现在很难判断3名人员患癌的绝对诱因是什么,也没有技术、手段去判断这个疾病发展的原因构成。作为一名需要经常进出医学实验室的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规范、做好防护。如果发现实验室有什么安全隐患或者管理上的缺陷,要及时反映,因为关乎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问题。
钟程也向记者介绍,现在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层面上,均有不少的法规出台,但基于个人自觉遵守确实存在难度,“我们日常中会有些突击检查,另外,如果有些突发事件(非事故),我们会对责任人进行追责,起到警示的作用,这也倒逼着每个人去遵守规则”。
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于斌等人所作《高校实验室安全追责问责制度制定与实践》一文提到,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设备设施和培训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仅依靠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强化安全教育难以满足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严格要求,基于个人自觉的安全管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安全领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来解决安全问题,特别是加强依法追究事故责任,推动责任追究法制化。高校迫切需要建立和实施实验室安全追责问责制度。
黄沾也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他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有一次误触了化学品,当时也不知道该问谁,就问了名义上的实验室负责人。但这名负责人不是只管实验室,院系的小仓库、会议室的钥匙也都在这名老师手上。他的角色更多像一名后勤老师,对专业方面的知识也不太了解。
后来黄沾问了师兄师姐,得到的回复是“肥皂水冲冲”。自己不放心又查看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看到确实危险性不高时才放下心来。他上学的时候,没有老师告诉她要系统学习MSDS。
而在此前的采访中,一名在校学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网传被拆的实验室挂着宋尔卫的牌子,实际是苏士成团队在使用。记者尝试联系实验室信息牌上的实验室管理员未果。
于斌等人认为,有些高校的实验室安全追责问责制度只关注直接参与实验的师生,对其他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主体范围未明确规定。若追责问责制度无法涵盖所有角色,就可能造成某些角色的主体责任模糊不清、推卸责任等问题,从而影响依法开展追责问责工作,进而影响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文中受访者姓名均为化名,采访途径为电话、微信)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385119793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