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明确了源头减碳类、过程降碳类及末端固碳类这三大重点方向,比如“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项目”就成为源头减碳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专家认为,在光伏及电池成本不断下降等因素影响下,V2G的成本会越来越具有相应的竞争力,不过还需要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电价机制来支撑V2G商业化运行。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 周逸斐 每经编辑 陈旭
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通知,正式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分2025、2030年两个阶段提出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的工作目标:
到2025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若干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
到2030年,通过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带动引领,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模式基本成熟,相关支持政策、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储能被列入文件中“重点方向”之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已经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实施方案》中强调新型储能多场景工程化应用,体现了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先进储能技术创新、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环节的衔接与贯通。“该文件将进一步有力提升协同发展效能,建立共创、共享、共赢的新型储能产业新生态,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施方案》明确了源头减碳类、过程降碳类及末端固碳类这三大重点方向,共涉及12项具体内容。
《实施方案》明确的三大重点方向 图片来源:国家发改委
在源头减碳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项目”被列入其中,具体包括先进高效“新能源+储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长时间尺度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虚拟电厂、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应用等。
近年来,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发展,虚拟电厂、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等多业态应运而生,国家也多次发文件支持车网互动(V2G)发展。
比如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鼓励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光储充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对于V2G技术的发展现状,刘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国内V2G技术和市场发展速度滞后于国外,原因是V2G技术是当电网负荷过高时,电动汽车将电池自身存储的电能反向销售给电网;而当电网负荷过低时,电动汽车就会存储电网多余的发电量。目前相关商业模式还处于示范应用和探索阶段。
“一方面一次性投入成本偏高,包括场地费、容量费以及场站建设等,同时,过于频繁充放电会带来电池容量衰减加快,影响整体性能。另一方面,当前还缺乏相应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同时,还要注意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标准、施工管理等问题。”刘勇说。
提及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刘勇认为,在光伏及电池成本不断下降等因素影响下,V2G的成本会越来越具有相应的竞争力,不过还需要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电价机制来支撑V2G商业化运行。
刘勇表示,V2G技术作为分布广、规模大、灵活性好的调节资源,在我国未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除了在“源头减碳”,也需要在“过程降碳”环节发力。
《实施方案》提到,要发展“减污降碳协同示范项目”,包括“废钢资源回收+短流程炼钢”、废铝资源同级利用示范,高炉废渣、电厂粉煤灰、煤矸石等固废再生替代原材料研发生产与示范应用,退役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动力电池等新型废弃物高水平循环利用示范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专门针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制定了具体目标。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风机、光伏回收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对环境将造成直接影响。
王卫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风电、光伏发电通常需要占用一定量的土地,风机、光伏组件拆解以后,需要对原来的土地进行修复。如果填埋丢弃的风电光伏退役设备,也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
与此同时,拆解、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也会产生环境污染。比如风机中的机油、润滑油等,如果不注意落到土壤,会对土壤产生污染;光伏组件含重金属,如果进入到土壤中,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而在风机叶片焚烧处理中,也可能产生粉尘或有毒有害气体,影响人体健康。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