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孙磊 每经编辑 裴健如 何小桃
“华为不仅没有撤离研发人员,反而在增加对赛力斯的投入。”日前,华为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对外界有关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一些误读进行了回应。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余承东看来,在华为智选车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型号最丰富的赛力斯。
在强调与赛力斯合作加深的同时,余承东也再次重申华为不会造车。“华为没有必要下场造车,问界就是华为生态汽车,通过成立生态汽车联盟,选择少数几家车企加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把体验打造到极致,做好产品区隔,共同抓住汽车行业变革的时间窗口。”余承东认为,汽车各个部件的智能化升级,将是未来汽车品牌竞争的核心。未来2~3年内,将是智能网联汽车窗口期,而华为必须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
欲建立汽车生态联盟
目前,华为参与汽车业务的商业模式有三种:一是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将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运用到产品上;三是华为智选模式,华为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参与更多,与车企更为深入的合作,比如AITO问界品牌入驻华为智选渠道。
据了解,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不仅向车企提供零部件,还参与设计、质量、用户体验、整体的质量管控、OTA的版本升级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升产品体验。
据余承东透露,目前其个人精力投入最大的领域,正是智选车业务。“我们在问界车型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由华为打造的生态品牌。我们希望这个生态品牌,能在极少数能活下来的企业里存在。”余承东称,“(面对竞争),一家企业是打不过的,要几个兄弟(企业)一起打,这也是我们成立生态联盟的原因。”
对于不选择与BBA(奔驰、宝马、奥迪)、丰田这样的企业进行智选车模式合作的原因,余承东表示:“时代在变化,如果还按照这些传统巨头的要求做,在市场上就会竞争不过别人。华为要赢、要能活下来,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我们的生态联盟绝对不是代工模式,不是放点智能化的东西进去再帮(车企)营销,而是联合开发。代工模式下车企只能赚小钱,华为要帮车企卖出更多的汽车、赚大钱,这样华为就能供应更多的零部件,这才是华为卖车背后真正的商业逻辑。”余承东进一步解释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赛斯力的产品在销量表现上可圈可点,但其本身却仍未摆脱亏损。余承东认为,车企在前期投入极大,但一旦销量快速提升,由于华为会把大部分利润分给车企,与华为紧密合作的车企会在短期内率先走向盈利,并且成为中国盈利最好的车企之一。
余承东认为,赛力斯目前仍处投入期,因为其车型开发、研发、模具、工厂改造、建设等费用仍旧较高,但之后会率先走向盈利。“可能一两年时间内,赛力斯就会从投入期的亏损逐步走向盈利,并且能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利润。”余承东说。
“卖100万辆汽车才能盈利”
早在2022年初,余承东曾设想,所有华为合作品牌车型在当年能够合计售出30万辆。但是,在供应链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下,上述目标未能达成。根据相关数据,AITO问界品牌在2022年销售了超过7.5万辆汽车,其中2022年12月单月交付量破万辆。
“(虽然没完成目标)但我们也创造了奇迹。我们的手机店卖车,但卖手机和卖车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在调整。”在余承东看来,问界系列车型在2022年取得的成绩,仍是其他新汽车品牌三到五年才能达成的成绩。
对于2023年,余承东并未像此前一样定下销量目标。“行业变化很快,成本很高,我们不设定目标,先把体验做好,让体验继续提升,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它(销量)一定会爆发。”余承东表示,目前问界系列车型的NPS(用户净推荐值)达到了70%,而汽车行业的均值仅在40%左右。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销量,华为将在今年发布多款问界系列新车,包括问界M5、问界M7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版等。据了解,这些新车最大的升级在于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的“上车”,而全套方案均由华为自研。
图片来源:AITO汽车官网
余承东认为,与华为合作品牌的产品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华为车BU就会实现盈利。“我们希望智选(车模式)和HI模式的销量都能得到提升,智选(车模式)的(销)量可能会更大。不管哪种模式成了,我们都能成。”余承东说。
谈及目前是否有盈利压力时,余承东表示,做企业盈利压力很大,华为内部对他个人的考核来自多方面,盈利也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年末的一次内部会议中,余承东曾提出,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华为需要先帮车企销售100万辆汽车。
要实现百万销量目标,与华为合作品牌的产品,无疑将与比亚迪、特斯拉等旗下产品争夺市场蛋糕。谈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余承东认为,华为与车企打造的产品主要是高端产品。“如果做20万元以下的(产品),我们会亏损,所以我们做不了。但我们会和其他品牌一起,共同把市场做大。”余承东说。
记者|孙磊 编辑|裴健如 何小桃 杜恒峰
校对|王月龙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