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既要做减法,如防治污染,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
◎与短期宏观政策相比,我们更需要关注结构性潜能,因为中国真正的增长潜力主要还是来源于结构性潜能。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 蔡智超 每经编辑 陈星
今日(12月20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在线上拉开序幕。
在今日举行的高峰论坛周开幕论坛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作主旨演讲。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刘世锦表示,近期的降准是货币政策常态化后的正常操作,符合稳健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要求。明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受多种因素制约,调整空间收缩,难点仍在度的把握。
刘世锦进一步表示,宏观政策主要解决短期稳定和平衡的问题。不仅要认识到货币和财政政策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做什么。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关注什么?
刘世锦表示,与短期宏观政策相比,我们更需要关注结构性潜能,因为中国真正的增长潜力主要还是来源于结构性潜能。他认为,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区别就是还有结构性潜能可用。
“如果说发达经济体是熟透的苹果,⽽中国这个苹果只是半青半熟。如果一定要排个顺序的话,结构性潜能是第一位的,宏观政策是第二或第三位的。需要纠正的一种倾向是,把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寄托于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忽略结构性潜能。”刘世锦说。
对于结构性潜能,刘世锦解释,就是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或者说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所具有的增长潜能,也可以说,是人均收入从一万美元到三、四万美元的潜能。
他还提出,开放型、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需要“1+3+2”的结构性潜能担当主角。
他认为,中国需要提出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结构性潜能框架。
其中,“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指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
“2”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是全球范围的增长新动能,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有些方面并驾齐驱甚至局部领先。
刘世锦表示,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如何缩小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和体制架构内可实现的增长率之间的缺口,也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创新,推动结构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该怎样积极有效合理有序地推动绿色转型?
刘世锦表示,绿色转型需要特别强调两个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绿色转型的核心是绿色技术创新。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要靠绿色技术驱动,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
刘世锦认为,绿色技术应达到三个目标: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少排放或零排放、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绿色技术要做减法,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最近有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认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将会带来百万亿级别的投资,这会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投资和增长来源。”刘世锦说。
他认为,环保与发展的传统理解将会被打破。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相反能够成为重要的新增长动能。绿色技术既要做减法,如防治污染,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如低碳和零碳的新技术,催生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绿色投资。
“我在这里做一个比喻,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由零碳的新能源取而代之。由此带来百万亿级别的巨量投资,进而成为经济增长前所未有的新来源。谁先看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更好地抓住发展新机遇。”刘世锦说。
刘世锦进一步提出,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要建立绿色发展中市场起作用的微观基础。
他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现阶段主要采取由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用行政性手段实施的办法。这套办法优点是短期内行动较快,也会较快取得成效。但可能的问题是指标分配未必合理公平、激励不足、搭便车、实施成本较高、平衡性较差等。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480841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