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北京绿交所总经理梅德文:当前碳价难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突破和创新,预计2050年全球碳价有望一体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05 18:34

    ◎梅德文认为,当前中国区域碳交易试点的价格尚未反映真实的碳排放综合社会成本或者边际减排成本,可能无法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气候风险、发现市场价格的基础功能。

    ◎梅德文表示,减排承诺是碳排放配额定价的基础,当前的碳价还无法起到约束碳排放和激励节碳的作用,同时碳价低于排放成本也会影响企业减碳的积极性,不能有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突破和创新。

    ◎梅德文认为,根据要素价格趋同理论或者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预计未来国内的碳价会与国外大致趋同,到2050年前后,全球的碳交易市场有望形成一体化。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 李明明    每经编辑 陈旭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在即。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将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配额的集中统一交易。

    全国碳市场启动对碳达峰碳中和将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与之前的碳交易试点相比,交易规则、制度设计等会有哪些变化,对于碳价又有哪些影响?

    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近日对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进行了专访。

    绿色投资需要依靠碳市场来发挥激励机制

    NBD: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后,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有哪些利好?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 每经实习记者 李明明 摄

    梅德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计划在2030年碳达峰后,只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这些挑战分别体现在宏观经济、能源和金融三个方面。

    宏观经济方面,美国、日本的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均出现在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之后,而我国人均GDP2019年刚超过1万美元,按GDP年均增长5%~6%来推算,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时,我国人均GDP可能刚达到2万美元。

    能源方面,“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客观上也导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图片来源:新华社

    金融方面,中国金融机构以间接融资即银行业为主,而且主要的金融资产与化石能源资产密切相关,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中国的金融效率也有待提升。

    虽然挑战巨大,但碳中和也将为中国带来发展机遇。

    在以风、光等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风、光等新能源生产体系;在绿色金融和碳市场领域,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信贷市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3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在2020年底已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即将开启的全国电力碳交易市场年配额近40亿吨,居世界首位。

    全国性碳市场启动,有利于中国的碳市场发展成为具有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的市场,同时也是具备广度、深度与弹性的市场,能低成本、高效率地促进碳中和。

    碳市场制度可能是破解中国发展与减碳两难矛盾,促进中国能源、产业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有效工具。

    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碳中和,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经济效能、能源效率和资金效率。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能鼓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解决减排的正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碳市场的约束机制,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有助于发现碳减排的减排成本和综合社会性成本。

    NBD:从近年来的相关试点到全国性的碳排放市场,其交易规则、机制设计和方式会有哪些改变?

    梅德文: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相比碳排放试点在规模上实现了扩大化。目前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6000吨当量以上的电力企业,都要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而原来的区域交易试点还继续运行。

    但是,全国碳市场初期还只是一个现货交易市场,不是金融产品市场。而欧洲和美国的碳市场都是期现并行的,即开展碳交易时,期货与现货差不多同时启动。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预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绿色投资总需求约为139万亿元,这样大规模的投资需要碳市场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引导功能、稳定预期等来实现。

    这就意味着碳市场需要提供足够丰富的多层次产品,不仅包括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权、掉期、远期、期货等交易类产品以及其他与金融产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如抵质押、资产证券化、担保、再融资等融资类产品,以帮助履约企业以及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套期保值、合理套利与风险管理。多元化市场主体和多样化产品的土壤,也是实现碳市场国际化的前提。

    碳市场给企业提供了第三类融资方式

    NBD:从试点的实际情况看,参与碳交易后,对企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主要受什么影响?

    梅德文:首先碳排放权过去是没有成本、价格等商品属性的,现在二氧化碳排放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一个生产要素,从观念意识上让企业认识到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是要支付额外成本的。

    未来商品市场会有一个绿色消费的倒逼机制,以及全产业链碳中和的要求,如果是高碳产品,就可能会在市场中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中国,中小企业可能也会考虑进入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通过一系列机制设计来激励风、光等新能源的收益,增加化石能源企业的成本。风、光等新能源的企业,可以把风、光的减排效应开发成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到碳市场进行交易,以增加企业收益。

    控排企业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等提高能效。碳市场总量控制目标有利于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形成稳定的减排预期。

    在碳交易机制下,碳资产具有明确的市场价值,为碳资产作为质押物或抵押物发挥担保增信功能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碳排放权作为企业权利的具体化表现。

    碳市场给企业提供了除债权和股权外的第三类融资方式,就是碳信用绿色信用融资,或者说排放权融资。这不但能有效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更能破解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难题,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发展。

    NBD:碳交易市场启动,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尤其作为碳排放大户的电力行业调整,会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梅德文:作为碳排放大户,电力行业无疑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主体,碳市场可以从供给和消费端促进电力行业脱碳。

    在能源供给上,要促进扩大新能源比重,约束化石能源比重。2020年中国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总量分别是2.81亿、2.53亿千瓦,合计5.34亿千瓦,而按照规划,我国风、光装机总量2030年要达到12亿千瓦。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具备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包括上游硅片、中游电池板与下游发电站。

    在能源传输侧,中国“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电网技术成熟,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能源消费方面,我国正加速电能替代,提升电气化率。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累计销售550万辆。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团队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在碳达峰时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分别是845、423、575辆,中国到2019年是173辆,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电池方面,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世界第一,根据莱特定律,随着电动车销量增加,电池价格会进一步下降,从而带动储能成本下降和新能源汽车的继续增加。

    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全国碳市场发展,会促进未来电力系统逐渐以新能源为主体,通过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优先消纳的交易机制,促进清洁电能普及利用,推动电力企业的低碳发展。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将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带来新契机。

    未来碳市场价格有望实现全球一体化

    NBD:您认为现在的碳价可以反映真实的碳市场价格吗?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后,您对未来碳价有什么预期?

    梅德文:过去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连续7个履约期平均价格是23.5元/吨,1度煤电大约排放0.838千克二氧化碳,即相当于每度电的碳成本仅为0.02元左右。

    根据最新的数据,而美国碳排放的综合社会成本是51美元/吨,欧盟碳市场(EU-ETS)的碳排放权配额(EUA)价格目前已经达到56欧元/吨。

    一般而言,决定碳排放权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二是碳配额的松紧。

    当前中国区域碳交易试点的价格尚未反映真实的碳排放综合社会成本或者边际减排成本,可能无法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气候风险、发现市场价格的基础功能。当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发展经济、保护民生的压力,碳价格过高也会影响民生和发展。

    减排承诺是碳排放配额定价的基础,当前的碳价还无法起到约束碳排放和激励节碳的作用,同时碳价低于排放成本也会影响企业减碳的积极性,不能有效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突破和创新。

    一个完善的碳市场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绝对总量减排;二是配额分配方式需要涵盖免费分配与有偿拍卖分配,而免费过多将导致控排企业对价格不敏感;三是有效的定价机制。

    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取决于市场主体是否多元化,因为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预期、信息来源不同,这样才能形成相对公允的价格。同时,市场规模要足够大,兼顾持续性、有序性、成熟性和稳健性。

    碳市场是国际化市场,因为全世界任何国家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球影响都是一样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到碳中和等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

    根据要素价格趋同理论或者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我们预计未来国内的碳价会与国外大致趋同,到2050年前后,全球的碳交易市场有望形成一体化。

    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碳市场当前还需要做好硬约束减排等九个转向

    NBD:从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行情走势来看,北京配额成交均价最高,达55元/吨。您觉得在碳价上北京领先的先进经验都有哪些?

    梅德文:北京碳市场价格领先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积极努力创新共同作用的。

    北京绿色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在十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积极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
    北京市推行严格从紧的配额发放,加大核查力度,并在政策执行上贯彻始终,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北京碳市场政策法规体系完整。北京市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碳排放总量控制、配额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报告和第三方核查等基本制度,构建覆盖碳市场闭环运行全过程的制度政策体系。尤其是北京碳市场的公开市场操作办法,给了碳价格稳定的预期。价格过高就加大投放,价格过低就开展回购。

    二是碳排放数据基础扎实。围绕碳排放数据实行了第三方核查机构和核查员的双备案制度,对碳排放报告实行第三方核查、专家评审、“第四方”核查机构交叉抽查,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并根据很多行业的先进排放值来量化排放指标。

    三是配额分配科学有效。对重点排放单位的既有设施,确定不同行业各年度的控排系数,实现既有设施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对于新增设施,以国内外先进标准核定新增设施配额。参考国内外各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发布93个细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强化新增设施排放的约束力。

    两种分配方法的结合,避免了经济下行时按照历史排放分配方法的配额过剩问题。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成立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众所周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每年资金缺口较大,亟须制定更多激励政策,包括气候股权投资在内的绿色股权融资政策等。

    我们目前正联合有关机构积极推出气候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和推广碳中和商业模式和适用技术,以有效促进改善当前减排项目资金支持不足的局面,也将在资本市场形成一定的引领作用。

    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提出,支持设立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要对标国际领先的碳市场,积极发展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绿色资产跨境转让,同时借鉴国际碳市场中碳衍生品等成熟的经验,积极开展新型的碳金融工具。

    NBD: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对于进一步规范碳交易市场,顺利完成碳中和目标,您有什么建议?

    梅德文:如何让碳交易市场发挥定价功能、反映边际减排成本、反映其外部性成本或者说是综合社会成本,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问题。

    比较中外碳市场,分析中国碳试点7年的历史和经验,中国碳市场可能需要九个转向:

    一是减排总量控制。从目前比较软约束的减排转向更强力度的硬约束减排或者说总量减排。

    二是碳核算核查方法。从碳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转向适时增加以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在线监测为代表的直接测量法,以达到可比性强、准确性高、实用度高的目的。预计中国碳市场2025年将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

    三是市场主体。从控排企业为主体转向控排企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个人并重的多元化市场主体。

    四是产品。从现货为主转向现货、期货、衍生品并重。

    五是配额分配方式。从基本上免费分配转向“免费+有偿”分配。

    六是重点控排行业。从八大行业转向达到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设施。

    七是金融机构。从代理开户结算中间服务转向交易做市商等主动管理行为。

    八是中介服务机构。从提供咨询、监测等服务转向更加专业化的碳中和服务等主动行为。

    九是市场格局。从一个行业到多个行业,从区域到全国,从国内为主到对接国际市场、最终走向国际。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过会

    下一篇

    能科股份:约247.66万股限售股7月9日解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