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伯纳德·穆勒表示,“在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当中,一定要将利益攸关方的想法都纳入进来,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是能够反映所有人声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自主意识。”
每经记者 高涵 每经编辑 杨欢
“共享与参与,提升城市居民获得感”分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2020年11月16—18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举行。
论坛以“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建设开放共享的未来之城”为主题,聚焦新形势下未来城市发展新需求,共同探讨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分享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念与最佳实践。
17日下午,来自国内外的城市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知名专家学者等围绕“共享与参与,提升城市居民获得感”展开对话。
“城市规划能够对未来的优先事项进行排序,由于其复杂性和负担规划成本的需要,城市规划应该是一个所有相关方都进行参与的过程。”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投资与基础设施、能源、出行、废弃物管理领域主任马库斯·戴尔弗斯(Markus Delfs)在分论坛上表示。
Markus Delfs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过去11年间,Markus Delfs曾在德国、比利时、印度尼西亚等地为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工作,负责城市发展交通和能源效率,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在他看来,城市规划中,社区和居民等利益攸关方的参与,需要制定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下来达成有效的决策。
“‘参与’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对话,而且是在一定的框架下交换想法,其应该是长期的或者是中期的一个进程,在此进程中,人们的意见和想法能够提交给决策者们,而决策者们在制定决策时能够倾听这些民众的呼声。”Markus Delfs说。
他以德国为例,讲述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式工作。“参与式工作就是多元化的合作。”Markus Delfs解释道。
“在德国,我们的市议员们在会议上制定一个框架,框架下是详细的步骤、任务或者行动,比如收集什么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在什么样的阶段,让哪些人参与进来等等。”在Markus Delfs看来,这种共建机制类似于非政府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从事社区项目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
他表示,参与式的工作需要纳入不同的群体,倾听不同的声音。“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利益攸关方。”Markus Delfs补充道,社区是居民和市政府规划之间的一座桥梁,“当所有的利益攸关方都参与进来,我们能够看到阻力和反对在哪里,那么在这个框架下进行决策时,能够打消这些顾虑。”
在分论坛上,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专家,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伯纳德·穆勒(Bernhard Mueller)同样地肯定了“参与”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协调与合作以及参与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使城市更具可持续性。”
“在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当中,一定要将利益攸关方的想法都纳入进来,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是能够反映所有人声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自主意识。”
Bernhard Mueller表示,“我们一定要考量参与者的归属感,他们的意见需要被倾听,尤其是我们在进行城市更新的时候,如此一来,改造更新的方式能更加适宜他们的生活,这才是更新。”
在他看来,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好的范例,“中国已经走在城市更新或者说城市再开发的道路上。”
Bernhard Mueller分享了诸多例子,其中之一便是“微杂院”项目。作为一个定位为非盈利性质的胡同改造项目,“微杂院”项目所处的茶儿胡同8号院子,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区域,距离紫禁城直线距离1公里。
“据分析,这个项目是分三个阶段来执行的。第一是个人,第二是社区参与,第三是整合发展。”Bernhard Mueller解释道,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当地小范围提升或者重整了一些基础设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微杂院”项目将原有的建筑结构都予以保留,以居民自发加建的体量为参考,在尊重大杂院空间特质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区块的置换。项目实践和展示的是一种在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从未被提及的“共生”与微更新模式。
“在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当中,共享和参与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共享和参与现在仍是,未来也必须是发展的主流。”Bernhard Mueller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