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度:基金托管资格加速放行,券商托管业务痛点凸显!业内人士:期盼三大基础性建设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9-10 16:1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趣的是,审批提速的背后,托管行业人士并不担心“外来的和尚好念经”。20多年的优胜劣汰,早已实现了充分竞争的基金托管行业更多思考的是托管业务责任界限的划定,金融科技应用更加渴求建立统一的基础性设施……

    每经记者 李娜    每经编辑 何剑岭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期,花旗银行拿到了基金托管业务资格,这也是继渣打银行后第二家拿到相关业务牌照的外资银行,期间间隔已近2年。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监管层对券商基金托管业务资格审批的速度也在加快,年内共有光大证券、华鑫证券、万联证券等5家券商先后拿到基金托管资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趣的是,审批提速的背后,托管行业人士并不担心“外来的和尚好念经”。20多年的优胜劣汰,早已实现了充分竞争的基金托管行业更多思考的是托管业务责任界限的划定,金融科技应用更加渴求建立统一的基础性设施……

    托管资格放行提速

    9月1日,证监会官网公告显示,核准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而上次拿到该资格的是渣打银行,该行也是首家进入基金托管业务的外资银行。在公布的审核名单上,还有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外资银行正在排队。

    近日,《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到了支持更多外资银行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

    兴业证券认为,近期,一系列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举措渐次落地,如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多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已顺利落地、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等,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外资银行获批托管资格又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大重举,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继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之后,成为第二家获批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资格的外资银行。未来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参与到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市场中来。

    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国内托管行业,将引入海外的先进托管经验,促进国内托管服务进一步升级,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托管需求,弥补国内托管机构在服务外资资管机构上存在的不足。外资银行具备先进的资本市场理念及创新型的业务模式,特别针对全球资本市场资产配置的基金,其托管优势要强于国内托管机构。未来,外资银行凭借其独特的国际优势,将在国内托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开辟新的托管业务领域。

    不过在很多托管人士眼中,无需担心外资银行进驻会改变现有托管业务格局。

    《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一书中显示出目前银行在资产托管业务中的龙头地位:截至2018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存量规模达145.7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26万亿元,增速从2017年的16.06%大幅回落至3.01%。托管规模较2009年初托管委员会成立时4.1万亿元的行业规模增长近36倍;2011~2018年托管规模平均复合增长率达39.54%。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资产托管投资组合达20.48万个,较上年底的19.64万个同比增长了4.3%。2018年托管资产规模排在前十位的托管银行依次是中国工商银行(16.3万亿元)、招商银行(12.35万亿元)、中国建设银行(12.22万亿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1.93万亿元)、兴业银行(11.61万亿元)、中国农业银行(9.56万亿元)、交通银行(8.91万亿元)、中国民生银行(8.71万亿元)、中信银行(8.44万亿元)、中国银行(7.97万亿元)。

    目前,国内基金托管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且商业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信托计划、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的托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证券公司则凭借私募基金托管市场的优势逐步发力资管产品的托管。

    事实上,已进驻基金托管市场的渣打银行,自身主要的客户群就集中在私募基金和专户业务。

    北京某托管人士表示,公司的长远规划还看不清楚,但从初期来看,外资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应该还是有所差别的。

    华东某券商托管人士则指出,“销售”对托管业务有重要的联动作用,是外资托管机构的短板之一。此外,中国市场有别于海外的市场规则、监管环境,对外资托管机构运营业务本土化也是一项考验。

    纠结的定位:业务部门 or 中后台管理部门

    在资产托管机构排位中,银行是当中的绝对主力。和银行动辄十几万亿元的托管规模相比,券商托管机构仍相对“弱小”。目前券商托管行业呈现明显的梯队格局,第一梯队包括招商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托管规模在万亿上下。依靠服务起家、主要定位于服务私募基金群体、激烈价格战充斥,成为了券商托管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与此同时,目前已拥有托管资格的20多家券商,在托管业务的开展中各家的招数也不尽相同,分别侧重于销售、私募投研、资本金及两融、低价等等。不同的策略背后,实际上体现出券商对托管业务不同的定位。

    据了解,各家券商对托管业务的定位,既有作为业务部门也有作为中后台管理部门。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要考核成本、考核盈利能力,而后者则不考核成本,考核的是承载量、精细化管理、人均产出等。目前发展较好的几家券商,均将托管部门设置为业务部门,且都把托管业务当做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抓手。

    兴业证券认为,托管业务是一项轻资本业务,对于证券公司来说,开展托管业务不占用资本金,且业务收入相对稳定。托管业务亦属于牌照业务,有其牌照的红利优势。证券公司通过开展托管业务,可以引入大量的优质专业投资机构,为机构服务打下基础,建立综合性竞争能力,实现机构服务的闭环。在机构化风口机遇的背景下,托管业务作为证券公司机构服务链条的关键功能,在发挥中间业务稳定属性的基础上,又承载了平台功能(前端获客,后端数据资源挖掘)的战略定位,是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实力水平的重要内容。

    而近几年业内比较认可且在托管业务方面发展最快的是中信证券。尽管不占先发优势,但是中信证券凭借强大的代销能力,在做平台的思想下,改写了券商托管行业固有的坐席。不过,这样以销定托的模式并不适用于其他券商,毕竟各家券商的自然禀赋并不一致。

    前述深圳某券商托管人士表示,托管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券商自身对托管业务的定位,如果对业务很重视,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做这件事。第二个是资金和系统上的投入。

    银行理财子公司托管空间并没有那么美好

    在很多券商托管人士眼中,在以销定托的格局下,在银行理财产品、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社保企业年金等大块头产品面前,券商绝大多数时候都在门外徘徊。券商更多地是凭借着自己的服务优势、研究优势、交易优势去做一些细分领域。

    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更多地与中小私募基金共同成长、拓宽现有托管领域,也是券商的必然选择。在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时,不少券商就将其视为重点拓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为了有效落实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新规,随着国有银行加入设立理财子公司行列,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进程正在加速。截至8月份,已有36家银行公告设立了理财子公司及理财孙公司,其中已有17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准开业,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末,我国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4.73万只,存续余额23.4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托管市场的空间巨大。

    然而,一年多过去,券商也发现并没有此前想象中那样美好。

    “从产品上看,因为投研能力偏弱,主动管理型产品肯定会有,但不会太多。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产品主要还是配置类。随行而市下,他们对交易的要求就不是很高,而这一块反而是券商的优势。”前述北京托管人士分析指出。

    如果参考国外大型托管机构的成功经验,会发现托管外包是基础业务,只是一个切入点,更多的盈利点是在其他的业务上。无论是道富也好,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海外头部托管外包商,其实真正赚钱的点可能是在给客户提供融券融资服务以及其它的经纪交易上。

    前述华东券商托管人士表示,脱胎于银行资管部门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和银行有着天然的联系。过去一年,券商参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类的托管业务,也就是在农商行这个层面“划水”,大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选择将产品托管在银行层面。至于费率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体量大,但给出的费率是比较低的。

    兴业证券认为,从理财产品的托管业务来看,根据监管的规定,具备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托管其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对于券商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托管业务空间没有预期的那么大,未来将主要从尚未取得托管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着手,这类中小型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将是券商托管人的主战场。此外,券商也可以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提供运营外包服务,以外包服务为切入点,为后续可能的托管业务奠定基础。对于兴业证券来说,可以发挥服务净值型资管产品的托管经验,为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托管和运营外包服务,通过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服务,升级托管服务及业务模式,扩大行业影响力,树立兴业证券在托管业务全领域的优质托管品牌。

    希望:建立行业最低费率门槛

    除了给予外资银行更多托管业务资格的同时,今年以来券商托管业务资格也先后两次获批复,有光大证券、万联证券等5家券商拿到托管牌照。相比之前托管业务一年批一次的速度,2020年两次放行,明显有加快脚步的意味。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8月底,还有长江证券、财通证券、长城证券等5家券商排队等待托管业务资格获批。

    然而,券商托管业务局限于狭小的私募基金领域,还要面对潜藏且不诚信的私募管理人,券商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现在市场就是这样,新托管人进来,他们要做市场份额,不是存量市场,就是增量市场。现在已从2015年的增量市场逐步扩大到存量市场阶段,而且我们认为存量的增长其实是大于增量的。‘新玩家’进来后,如果说资金上不占优势、系统上不占优势、服务上不占优势,他可能就要考虑以低价去扩大托管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另外,每家券商的系统每年有这么大的投入,还要养这么多的人,如果从成本的角度,也许你不会在意,若从业务角度看,定位就不一样了。这样其实对整体行业的发展最终都是不利的。”一位资深券商托管人士向记者表示。

    前述华东券商托管人士表示,各家券商系统的打造和每年的维护成本跟业务布局相关,3000万~4000万元左右的投入是肯定有的。此外,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员运营成本及合规管理成本。

    兴业证券认为,资产托管作为一个信息技术密集型行业,强IT实力不仅可以压低公司成本,还能盘活数据资源,带来联动收益。比如道富银行就以IT实力为核心竞争力,每年IT投入超10亿美元,占营收9%,因此在费率方面具备吸引力,同时将从客户方面摄取的信息应用于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强化自身增值服务之上,以此推动资管和托管业务二者共生发展。

    据了解,针对私募基金领域,券商推出的托管费率是非常便宜的,平均水平在万二到万五,有的产品托管费率甚至低至万一。

    “费率完全是和服务不对等的。按说提供好的服务就应该有高收费,但是现在做不到这一点。”前述华东券商托管人士坦言。

    “就目前券商托管而言,头部还好,剩下的未来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托管是个靠规模的行业,规模上不去很难能覆盖成本。头部公司托管团队也超过百人。未来行业必将优胜劣汰,不会百花齐放。国外也有很多托管机构,但真正的市场份额也是基本上被头部的几家占据。未来托管业务,不仅仅靠的是一个强大的系统或者说强大的资金优势,可能这个平台之间的相互协同也许会比资金和系统更为重要。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券商一开始都很想去做市场,都投入了很多精力,最终发现其实托管业务需要长期投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拿到牌照就能赚钱的事情,也可能拿到牌照还赚不到钱。”前述资深券商托管人士进一步指出。

    事实上,接受采访的几家券商托管人士也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目前公募基金的托管费率有一个行业最低标准,私募基金是没有的。在券商这一块,希望很多机构一起制订一个行业统一最低标准。

    界定:托管机构责任界限

    近些年,私募基金行业曝出的管理人失联、违反此前买卖双方协议、擅自改变投资范围的事情并不少见,而作为托管机构的券商往往成为投资人要求赔付的责任人。某神秘富豪曾称要举办发布会揭露托管券商不负责任的事件,更是让整个资管圈人士记忆深刻。

    “从首次作为托管行的券商承担连带责任后,整个行业已经从最初的震惊,到现在的见怪不怪。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还有很多风险,尤其是非标托管领域,这块都已非常谨慎了。但是历史的一些问题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券商碰到后也都是积极配合监管,配合各方去处理。目前来讲,完全杜绝风险是不可能的,因为金融本身就有风险,后面就是去怎么控制风险。券商更多地是通过机制的完善,各方面的设置(比如前置性的,包括一些投中投后的方式)来尽量控制风险。”前述深圳券商托管人士表示。

    这几年,券商因为托管业务而成为第二偿付责任人的事件并不少见。就业务本身而言,券商托管业务其实一单收不了多少费用。然而私募基金并不像公募基金一样整体运作度比较规范,未来势必会有低资质或者说不正规的私募管理人根本找不到托管机构。

    “托管机构履责边界在国内目前尚不清晰,当前对托管机构‘勤勉尽责’的要求也是被放大的。私募行业良莠不齐的现象始终存在,部分违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销售环节有违规披露不当信息或者故意隐瞒关键信息的操作空间,恶意损害投资者的知情权或误导投资者。而托管人‘兜底’的现象也大大增加了托管人的运营成本及合规法律、商誉风险。”前述华东券商托管人士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当出现产品投资运作违规时,例如特定资产类别的投资比例违反基金合同规定、基金单位净值持续处于止损线以下、投资类别超出投资范围等情况,托管人有权向其投资违规行为发送提示函。大部分私募管理人都能够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完成调整,但事实上如果私募管理人选择不作为,托管人并没有可以制止私募管理人违规行为的有效措施。同时,私募托管人缺乏直接接触投资者的渠道,也无权通过公开渠道发布与私募基金运作相关的信息,因此在客观上也无法向投资者披露私募基金管理人运作违规的情形。

    呼吁:建立托管行业统一基础性设施

    随着具备基金托管资格的机构队伍不断壮大,靠规模赚钱的托管业务在实际业务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合同篡改、纸质合同回收等。尽量运用科技手段建立行业统一系统和平台成为了不少托管人士内心深处的共同希望。

    深圳某券商托管人士向记者表示,托管队伍的“新玩家”越来越多,我们也在思考能否由相关机构牵头,建立行业统一的标准,同时运用如区块链应用等科技手段来促进托管行业更好地健康发展。今年整个行业比较火的就是电子合同,现在各家都在上。电子合同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比如,有些不道德的管理人盗用托管人的章,甚至有一些行业出现“萝卜章”,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所有合同上线,管理人就没有办法去更改合同。投资人都能在全国统一的系统里面查询到电子合同,就像电子发票那样,能够防止一些道德性风险。

    “因契约型私募基金需签署三方合同,托管人作为合同签署方之一,动辄需要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份合同进行管理。关于投资者签署的真伪、销售机构和基金管理人是否作好适当性销售等工作,托管机构无法查证。通过电子合同及线上适当性销售管理,有助于切实落实合格投资者认证与管理,解决纸质合同回收问题、合同篡改问题。”前述华东券商托管人士指出。

    兴业证券也表示,随着托管业务的深入发展,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可能需要思考由市场主体共同协作来构建一些本行业的基础性设施,如统一的电子合同系统、信息披露平台、市场主体诚信信息共享平台等,这类基础设施建设也可由监管机构或行业自律组织牵头,以此解决行业中一些共同性的业务痛点和难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海通证券:监事冯煌辞职 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下一篇

    9月10日恒生指数收盘下跌0.64%,南向资金当日净流入12.71亿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