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冯 彪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冯 彪 每经编辑 王可然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强调要严查“红顶中介”违规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但是仍有部分行业协会顶风作案乱收费。
要评奖必须先入会、向企业收取鉴定评审费、收取评比活动后续证书制作等费用变相收费、设置额外门槛……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8家近期查处的行业协会乱收费典型案例,共涉及收费金额354.78万元。其中,包括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举办的“中国建筑装饰设计机构五十强企业评介”活动,2015年~2016年违规收费67.7万元。
国家发改委曝光协会乱收费典型案例后,情况有没有改变呢?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一番样本调查。当记者致电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却表示:参选五十强评选活动仍需要一定费用。
除了上述提及的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外,国家发改委曝光的另外7家行业协会分别是: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吉林省气象学会、上海市水利工程协会、上海市供水行业协会、安徽省道路运输协会、湖北省企业联合会、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包括上述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在内的8家行业协会近年来违规收费共达到354.78万元。
违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在开展审批部门委托的鉴定评审工作中,把本应由审批机关支付的费用转嫁给企业承担,向企业收取鉴定评审费,2015年~2016年违规收费100.83万元。该协会也是国家发改委本次曝光的违规收费案例中涉及金额最多的。
除了审批、评奖,违规收取培训费、鉴定费也是违规收费的重灾区。
国家发改委相关信息显示:吉林省气象学会继续收取防雷业务人员培训费,上海市水利工程协会在组织考核及培训过程中违反考培分离和自愿原则收取培训费用,上海市供水行业协会超标准收取鉴定费,安徽省道路运输协会自立项目向企业收取考评费,湖北省企业联合会自立项目收取成果申报评审费,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收取评比活动后续证书制作等费用。
近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多次要求清理行业协会违规收费的问题。今年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一定要下决心清理不规范的中介服务,特别要坚决整治‘红顶中介’!”
在曝光上述违规收费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强调,行业协会要严格遵守收费政策。
国家发改委再次明确了三类不得收费的项目,具体包括:行业协会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时收取的费用应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未按规定报经省级以上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收取费用;行业协会受行政机关委托,对企业开展各类技术评审、评估、审查、检验、检测、鉴定等活动,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行业协会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不得向评选对象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在评选前后收取各种相关费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变相收费。
国家发改委部署开展全国涉企收费专项检查,行业协会收费是重点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在评介活动中,公开表示不收费,但是通过设置门槛、收取其他费用等仍是变相收费的惯用手段。
在国家发改委此次曝光名单中,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举办“中国建筑装饰设计机构五十强企业评介”活动,并向企业收取“评介费”,2015年~2016年违规收费67.7万元。
国家发改委官网称,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违反《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当遵守以下规定:坚持非营利性原则,不得向评选对象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在评选前后收取各种相关费用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变相收费,不得以任何形式与营利性机构合作举办或者委托营利性机构举办”等规定。
那么,公开曝光后情况如何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及时进行了一番调查。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是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业务指导的国家一级行业协会,是建筑装饰行业唯一的全国性法人社团。上述评介活动已举办多年,已成为年度例行活动,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其2016年公布的评选通知中明确标明“本活动不收费”。
对此,8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却表示:参选五十强评选活动仍需要一定费用。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2016年4月11日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评价推介活动方案》显示:参评企业必须是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会员单位。
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网上,详细标明了入会费用:副会长单位10万元/年、常务理事单位3万元/年、理事单位1万元/年、会员单位3000元/年,另外还需收取500元的铜牌制作费。
这意味着,如果不是会员想参评,需要先交3500元成为会员才有参评资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业内企业的身份致电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从其工作人员处再次确认了上述价格,另外,该工作人员还提到,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必须先成为单位会员,入会后有权参与协会举办的各种授牌及评审表彰活动,不过成为会员后,参加协会举办的活动也需要额外交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