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美联储加息增大中国通缩压力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如箭在弦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2-18 01:42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每经记者 胡健

    没有悬念。没有意外。近10年来美联储首次加息终于在17日凌晨尘埃落定。加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普遍预期。然而,对于此次加息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持续发酵:很可能让新兴国家进一步深陷资本流出的巨大压力之下,或引发新兴市场资产的抛售潮甚至金融危机。而对中国来说,可能会加剧人民币走势的波动,同时也可能会加大资本外流的风险等。如何应对?看看专家们的“出招”。

    虽然并不意外,但美联储加息落地的消息还是占领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

    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9年多以来的首次加息。

    那么,已坐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的中国应如何应对输入型通缩压力加剧?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说,中国可以考虑扩大财政赤字,通过财政支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中国还有较大的政策空间。”中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为刺激措施筹资,国债的发行对象应该是中国居民和中国金融机构。

    宏观压力输入性结构通缩或加剧

    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将逐渐显现,而中国的抗压能力总体没有问题。中国社科院数经所副所长李雪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是中国目前贸易环境良好,仍处于盈余状态;二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很可观,对于我们来说风险都在可以管控的范围内。

    他表示,美联储加息以后对人民币汇率会形成压力,因为虽然现在人民币汇率主要参考一篮子货币,但美元在这一篮子货币中所占的权重很大,需要我们提早防范汇率风险。

    此外,还需要防范的是输入型通缩的风险。我国进口产品价格总指数连续4个月同比降幅超过1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从去年6月1.5%下降到今年11月-6.9%,呈现明显的输入性结构通缩特征。

    此次加息则更有可能加剧这种情况。海通证券观点认为,今年以来,铁矿石、天然气、焦煤、原油、锌等价格跌幅均在30%以上,而短期中国需求下滑、供给过剩等利空因素均未改善,大宗商品或继续走弱。交行也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在低位震荡甚至进一步下行,输入性价格下降带来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降幅可能继续扩大,全球市场的需求疲弱和供给充足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缺乏反弹动力,石油相关工业制品价格负增长局面难以扭转。

    但这恰恰不利于中国经济低位企稳。余永定直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挑战就是产能过剩和通货收缩。

    应对之策刺激应以财政融资为主

    据记者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本周召开,在定调明年经济调控时,美元进入加息通道是个必需要考虑的因素,对实体经济而言,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外流和通缩压力上。

    余永定表示,根据1997到2002年通货收缩时期的经验,克服通货收缩要先后做四件事,一是去库存,二是去过剩产能,三是清理不良债权,四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目前中国依然处于去库存阶段,去产能才刚刚开始。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近日也表示,目前部分传统制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形势比较严峻。

    海通观点认为,美联储加息增加了美国资产吸引力,加剧资金外流,因而我们应当提高国内资产回报率来应对,需要多管齐下,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加快改革,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上周无论是注册制的加快、居住证制度的实施,还是对中央企业“僵尸企业”的清理决心,都标志着改革在加快推进。

    而在短期的政策托底上,多位经济学家都提到了财政政策的关键作用。李雪松说,经济下行时,很多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效果恐怕短期难以体现,2016年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十分必要。

    余永定也表示,当前若要进行一定刺激,融资方式应该与四万亿时期有显著不同,应该以财政融资为主,而不是依靠银行信贷。因为中国财政状况依然比较好,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为2.5%,比所有发达国家都好得多;中国的公共债务占GDP之比也不超过60%,更比所有的发达国家好得多。

    “中国可以考虑扩大财政赤字,通过财政支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余永定说,央行则应进一步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支持,这有助于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

    他还特别提醒,只有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才能在美联储加息、超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情况下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否则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失去独立性。

    ◎挑战大!

    中国社科院数经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美联储加息以后对人民币汇率会形成压力,需要我们提早防范汇率风险。此外,还需要防范的是输入型通缩风险。

    ◎咋应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说,中国可以考虑扩大财政赤字,通过财政支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为刺激措施筹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加息靴子落地 A股重拾信心

    下一篇

    加息利好中国企业出口增长?影响不宜高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