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频繁的人事变动对企业的伤害非常严重,尤其是像绿城这样短短半年之内出现如此剧变,甚至连原有的管理团队都没能完整保留下来,可以说影响非常深远。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林东岳 发自上海
每经实习记者 林东岳 发自上海
融绿平台之争正在持续发酵,绿城中国方面的人事变动也在悄然推进。
一名原绿城浙东区域公司的内部人士在微信朋友圈贴出了绿城的免职令。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融创方面派驻绿城的人已经离开。记者为此向绿城中国董事长宋卫平的秘书柳思嘉进行了求证,融创派驻绿城的管理人员的确已经离开。
宋卫平此前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融绿双方“基因”不合,双方的经营理念也存在巨大差异。如今绿城已经“改嫁”中交集团,宋卫平的回归也是既定事实,因此绿城管理和营销团队的人事变更在所难免。收回控制权的宋卫平将对绿城的人事构架进行调整。
融创派驻人员已全部离开
绿城的这份内部文件显示,绿城浙东区域公司等多家分公司的营销、运营和财务等多位管理人员被免职。上述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些人均是融创派驻绿城的管理人员,目前已经全部离开。
2014年12月23日,在绿城“改嫁”中交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上,宋卫平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绿城在与中交的签约结束之后将会发布公告,届时所有融创派驻绿城的团队都会离开,希望他们回到融创之后能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没想到,仅仅半个月之后,当各方把关注焦点都集中在融绿平台之争的时候,绿城方面悄然开始对人事进行“动刀”。虽然宋卫平也曾表示融创身上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在他重掌绿城之后,对人事的清理却显得斩钉截铁,融创派驻绿城的管理人员最终都没能留下。
绿城的人事变动可能还不止于此。2014年11月19日,绿城曾下发文件免除绿城总经理田强的职务,但是当时的绿城管理团队曾发布声明不予采纳,宋卫平旧部翁晓宁、童晓君和韩波曾为此发声。
1月7日,绿城相关人士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示了对融绿平台的两位董事王虹斌和钱晓华通报批评的决定,称其在未向集团领导请示下,擅自签署影响集团重大利益的文件,而这两人正是绿城派驻上海融绿的董事。随后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上述二人称签署文件是获得授意的,二人并未擅自签署文件。记者为此向王洪斌等人进行求证,但是未得到回复。
据知情人士透露,部分绿城的老员工也将离开绿城前往融创。只是,暂不知是否与上述事件有关。对此,记者曾向绿城方面核实上述消息,但相关人士不愿对此置评。
睿信致成管理顾问公司合伙人薛迥文此前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宋卫平回归绿城,表明立场支持孙宏斌的老绿城员工肯定会因此淡出。
通过3个渠道进行人员补充
在融创团队集体离开和部分老绿城员工也将谢幕的情况下,绿城经营业务和人事架构也将迎来调整。绿城执行董事曹舟南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曾表示,绿城的人才战略包括3个板块,一是公司内部的人才培养;二是新股东中交集团可能会补充一些新的管理人员进来;三是通过社会招聘来完善人才战略。
显然,融创团队和部分绿城老员工离去带来的职位空缺,将通过这3个渠道进行补充。在绿城“改嫁”中交集团的新闻发布会上,宋卫平表示,绿城和蓝城会按照现有的人事体系进行接下来的工作,但是从现状来看,部分蓝城员工回归绿城也不无可能。
绿城在短短半年内经历了两度易帅的阵痛,人事调整还牵扯到战略变化。曹舟南曾提到绿城将会有产品线调整、轻资产比重提升和向大众生活的综合服务商转型等战略变化,这些战略调整将给绿城的人事架构带来更多未知的挑战。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频繁的人事变动对企业的伤害非常严重,尤其是像绿城这样短短半年之内出现如此剧变,甚至连原有的管理团队都没能完整保留下来,可以说影响非常深远。一方面,人事与经营密切关联,人事动荡就意味着战略调整,短期内连续的调整会对企业的业绩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员离去,势必意味着新的人员要补充进来,新进人员能否快速融入对企业而言也是一大难题。
对于动荡中的绿城和重掌大权的宋卫平而言,如何调整战略,维护好管理团队的稳定,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