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甘肃岷县“小震大灾”溯因:安全农居工程遭遇财力掣肘

    2013-07-30 01:00

    调查发现,灾区稍微坚固一些的房屋,都没有倒塌。而在多个村庄中,土坯房占到多数,它们对地震几乎“不设防”。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丰恒 甘肃定西摄影报道    

    每经记者 吴丰恒 甘肃定西摄影报道

    2013年7月22日上午7时,甘肃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波及甘肃省定西、陇南、天水、白银、临夏、甘南6个市数百乡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官方公布的灾情统计信息,此次地震重灾区主要是山区偏僻村庄。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岷县调查发现,灾区稍微坚固一些的房屋,都没有倒塌。而在多个村庄中,土坯房占到多数,它们对地震几乎“不设防”。

    事实上,2009年以来,甘肃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不过据调查,目前其在岷县地区推广有限,而仅通过自身力量,村民难在短期内构筑防震房屋。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建议,可以在甘肃农村地区适度实施地震预报,既然地震设防难成为现实,那么可考虑在研究者发现地震异常时做出适度预警。

    “小灾大损失”现象显著/

    记者在走访包括梅川镇在内的岷县多个受灾乡镇时发现,即使不少远离震源的村庄,也出现了房屋倒塌或受损严重现象,继而又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上述乡镇街道上的房屋几乎没有倒塌,只有少数房屋出现裂缝,损失有限。

    国家《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报告指出,由于村镇整体抗灾设防水准较低,我国部分地区屡屡出现“小灾大损失”现象。该报告以岷县5.2级地震为例,2003年11月13日,岷县发生5.2级中等规模地震,导致十余个乡镇、上万人受灾,如果村镇整体抗灾水平上升,大部分损失或许可以避免。而在岷县漳县地震中,“小灾大损失”尤为显著。

    永星村位于梅川镇山区,是岷县漳县地震中伤亡最严重的村庄,目前该村大部分建筑倒塌。永光村也是本次地震中伤亡最严重的村庄之一,该村共有五个社423户家庭,“有320多户房屋倒塌。”永光村书记郭永壁告诉记者。

    梅川镇支支路村189户家庭中,“50%的房屋倒塌严重,95%损坏严重。”该村书记路想中说。梅川镇他路村书记黄彦明介绍,全村256户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或成为危房。

    在大量受灾村庄,由于村民节省材料,用泥土代替水泥,损失较严重。“(地步尺村)主要是土坯房,40%是瓦房。”梅川镇地步尺村书记张彦俊告诉记者,该村有181户房屋几乎全部损坏。

    根据甘肃省农村地区民居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房屋至少应保证6级地震不倒塌。就建筑防震性能而言,国家地震局兰州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表示,定西大量土坯房防震性能差,普遍达不到抗高烈度地震要求,这正是导致岷县漳县地震出现较大灾情原因。

    郭安宁表示,甘肃目前已成为全国地震活动最强烈地区之一,占全省面积2/3的5个地级市、大部分县城都位于地震烈度7度甚至8度的地震高烈度地区。

    据甘肃省政府27日通报,岷县漳县地震已造成甘肃6个市(州)、37个县(区)、592个乡镇受灾,因灾死亡95人、受伤2414人,紧急转移安置288896人,倒塌房屋35305户。定西市政府此前通报,地震至少造成该市1392个村、149562户受灾,倒塌房屋23866户,57509户房屋严重损坏,受灾人数约60万人。

    由于岷县漳县地震后伴随余震、降雨,并出现泥石流、滑坡乃至洪水等次生灾害,岷县漳县地震伤亡人数、受灾人数、经济损失仍在进一步增加。

    据甘肃省政府初步核实的岷县漳县地震经济损失情况,仅岷县漳县两地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0亿元,其中岷县损失163.06亿元,漳县损失26.68亿元。

    新建、改建防震民居财力不足/

    农民为何多用黄土垒房?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岷县不少村庄深处大山,昼夜温差大,土木结构房屋具有一定“冬暖夏凉”功能,再加上就地取材、房屋造价便宜,其一直被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建筑形式。

    防震功能较差的土木结构房屋本应被地震频发地区居民抛弃,不过据甘肃省媒体报道,该省农村大约80%以上农居是土木结构、砖木结构。而贫困是导致这一类房屋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

    定西市是联合国关注的贫困地区,国家级连片扶贫地区。定西农民,缺少改建、新建防震民居的财力。

    据了解,由于山区干旱、自然灾害频发,永光村村民20年前已不种粮食,主要种植党参、黄芪、当归三种药材,附带种植少量土豆。

    除少量种植大户,永光村每户人家土地平均约6亩,其中约2亩用于前期育苗,4亩用于产药材,由于中药材收购价近年上涨,农民每亩地毛收入提高到了两万元。而种子、化肥等生产成本占到了毛收入40%~60%,刨除成本,农民每亩地可收入8000~10000元,四亩地可收入30000元~40000元。

    “去年收入还可以,(永光村)人均(纯收入)是四五千。”郭永壁告诉记者。

    记者分别从他路村、支支路村、地步尺村三位村书记处了解到,2012年他路村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支支路村约3600元,地步尺村2000~3000元。2012年,梅川镇人均纯收入为2800元左右,岷县人均纯收入也只有3384元。

    “如果有十来万元存款,农民可能会考虑花几万元来盖房。”岷县人大副主任孙明香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即使在村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的永光村,423户村民中新盖楼房的也不多。地步尺村181户村民中,“只有7、8户楼房,(而且)都还没有盖好。”张彦俊说。 孙明香表示,5.12地震后,岷县政府部门曾对房屋防震知识到户宣传,不过由于农民盖房主要自筹资金,政府的工作只能着力于引导,不能硬性要求农居达到何种抗震标准。

    孙明香说,如果岷县政府对农民建新房、改旧房给予一定补贴,以该项目为依托,对所涉及民居抗震性能提出要求或许可以实行。不过,由于岷县缺乏资金扶持的财力,实际很难开展,“需要国家和省里出政策。”

    “安全农居”推进缓慢/

    2011年,《甘肃省 “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指出,截至该年,甘肃全省农居抗震能力仍普遍薄弱,“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建造技术落后、农民建房未纳入规范管理、村镇规划未考虑地震安全等问题仍比较严重”。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政办发[2006]68号)显示,2006年,甘肃省建设厅、地震局等六部门开始实施甘肃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其远景目标为,“使农村房屋抗震能力达到小康社会标准,即在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时,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08年,甘肃省内实施的上述示范工程经受住了汶川地震考验,2009年正式开始推广实施,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在甘肃全省建设200万户地震安全农居。

    据公开资料,地震安全农居建设中,具体整合了灾后重建农民住房,还包括农村危旧房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建房等相关项目,对上述项目抗震性能进行监督。

    2012年8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一次检查中发现,甘肃全省各种地震安全农居建成数量为90余万户,农民自建抗震设防措施房屋约18万户,总数量仅占甘肃全省农居总数30%左右。五年时间过半,地震安全农居建成数量尚未达到总体目标的一半。

    郭安宁告诉记者,导致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滞后原因主要在于省级财政困难,中央财政支持不足,“建设厅公布了一个资料,甘肃省有180万户危房需要改造,有能力改造的才80万户,100多万户没有能力去改造。”

    据记者了解,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岷县共获得两个项目:一是岷县住建局负责实施的“省级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二是岷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实施的“异地扶贫搬迁”。如果上述项目得以推广,可以较大程度改善岷县境内建筑防震能力。

    不过岷县住建局副局长张世明向记者透露,2013年该县获得了1500户危旧房改造指标,2012年获得了10089户危旧房改造指标,不过这个指标结合了去年5月10日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项目。2013年,岷县补贴标准是每户10500元,2012年结合灾后重建每户获得约40000元补贴。

    孙明香告诉记者,非灾年份,岷县危旧房改造项目每年大约涉及一两千农户。

    记者查阅官方资料发现,岷县实施的危旧房改造项目适用于 “长期居住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窑洞、土坯房等危旧房,且无能力自行改造的农户”,项目内容包括“对整栋危房(D级)拆除重建”、“局部危险(C级)修缮加固”。

    无论重建还是修缮加固的房屋,该项目均明确作出了“需要符合抗震安居要求”硬性规定。

    “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早在2005年开始实施,岷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洪宽科告诉记者,该项目鼓励偏远山区居民搬迁,给予每户10000元左右搬迁补贴。不过 “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历年来累计涉及农户数量,洪宽科称“记不清楚”。

    不过记者多方证实,上述两个项目中受益农户只有少部分,如果全面铺开岷县并不具有相应财力,绝大多数乡镇农民盖房资金需全部自筹。在岷县农民现有收入水平下,依靠自筹资金改善房屋防震性能,短期内显然难见成效。

    研究者对此提出一种折中办法,即可在农村地区实行地震预报,减少损失。

    郭安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之前,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曾检测到数个异常,这些异常在研究所小范围内讨论,对于能否作为判断地震即将发生依据上存在争议。

    郭安宁告诉记者,目前地震预测科学可以指出地震发生可能性,在出现异常时适当加以预警,由于地震预报准确度问题尚未解决,城市开展地震预警社会代价大,但对于广大目前还未做到设防的农村地区可以尝试地震预报,“我一直主张‘地震预报双轨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舒圣祥:建立终身问责制遏制政府过度负债

    下一篇

    一座小城的地产开发样本:江西新余大量卖地 楼市库存两年难消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