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四大天王驱动股改牛市破6000点 熊市末端新天王在何方

    2012-07-28 00:3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毛晋楠 王海慜    

    每经记者 毛晋楠 王海慜

    每一轮牛市,都离不开强劲的发动机。发动机不仅推动市场高潮迭起,同时也扮演着人气王的角色,制造赚钱效应,并吸引跟风资金的加盟。2007年大牛市中,有四只股票,堪称当之无愧的人气王,公司本身高速成长,股价也呈现令人咋舌的飙升,同时还带动所属板块的大批股票上涨。

    然而,自上证指数2007年10月见顶6124点以后,这样的盛景再也没有出现。曾经的人气王们,如今股价长期低迷,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公司自身发展的问题。无论如何,梳理这“四大天王”的兴衰历史,或有助于投资者们厘清经济形势,选择更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大方向的品种。

    2007年牛市,以招商银行(600036,收盘价9.75元)、万科A(000002,收盘价8.98元)、中信证券(600030,收盘价12.21元)、苏宁电器(002024,收盘价6.34元)为代表的四大人气天王,成功地把行情推动到了6124点,此后伴随着这四架发动机引擎的衰竭,牛市也宣告结束。

    不仅如此,四大人气王也相继陨落。继苏宁电器之后,作为上一轮大牛市的“天王”之一,招商银行本周最低跌至9.54元,创出三年来新低。

    四大人气王 舞动超级牛市

    在2005年~2007年的大牛市中,如果说股改是催化剂,那么四大人气王的出现,则是推动牛市走得更远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年,招商银行从不到6元的单价起步,到2007年10月31日时,最高冲到了46.33元,加上股改对价,短短两年多时间上涨近10倍!

    招商银行绝对可以算是最具人气的王者之一。就连股神林园,也在上一轮牛市中,买入了不少招商银行,其更称,招商银行突破15元,就标志着大牛市真正来临。

    2005年6月2日,招商银行最低价是7.93元,6月20日实施“10送5派1.1元”的利润分配,除权后的最低价位5.86元。此后在2006年2月实施股改,10送2.6股并派发权证。半年过后,招商银行进入主升浪,至2007年1月冲到了19.96元,到2007年10月31日,最高到46.33元,按照7.93元的最低价计算,复权后上涨超过10倍!

    不难发现,招商银行的上涨,是上一轮牛市的生动写照。招商银行巨大的流通盘,吸引大资金的介入,并成为推动市场产生超级牛市的发动机之一。

    招商银行代表的是金融服务行业,而另一台发动机苏宁电器,则代表了新经济下消费升级的投资机会。

    苏宁电器在2004年7月上市,很快收到资金的关注,至2005年4月,最高涨至70.25元,不到一年时间已经翻倍。牛市来临后,苏宁电器再度开启了新一轮上涨,反复的送股,以及业绩的快速增长,股价也是不断刷新纪录,至2008年1月见顶,复权后的股价约为1350元,即使按照2005年6月的低点计算,上涨也超过了20倍!

    中信证券和万科A,则是另外两大行业的代表。前者是牛市行情的最大受益者,后者则是城市化的最大受益者。

    2005年3月31日,中信证券的最低价为4.17元,当年8月完成股改,实施10送3.5股,此后在11月11日,股价回到4.38元,由此开始了一轮超级升势,一直持续到2007年11月初,股价最高涨至117.89元,累计涨幅超过30倍!

    2005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万科A在当时也获得了惊人的涨幅。2005年6月3日,万科A的最低价为4.22元,6月末,万科A实施了10送5派1.5元的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并在2007年5月再度实施了10送5派1.5元的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此后,当年11月1日,最高到40.78元,最大累计涨幅也超过20倍!

    四大人气王涵盖了金融服务、消费升级、券商创新、城市化等最主流的行业,也是牛市中最赚钱的四大行业。同时,除了苏宁电器,另外3只股票启动前的最低点都在5元左右,苏宁电器在2005年连续除权后,最低也到过16.11元,因此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参与性非常强。

    当然,四大人气王也不负众望,特别是2007年新入市的散户,也纷纷买入四大人气王。最终,在牛市中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值。

    人气王覆灭 发动机变绞肉机

    随着人气王的覆灭,牛市的步伐也随之终结。2007年11月见顶后,A股市场就此步入超级熊市。

    2008年开始,四大人气王轮番进入杀跌模式,由于4只个股的市值都偏大,吸引的投资者众多,因而成为了新的绞肉机,让数以亿计的财富灰飞烟灭。

    以2007年11月1日的收盘价计算,当时招商银行的总市值为5439.5645亿元,而到本周五收盘,招商银行的总市值已经缩水至1722.4478亿元,近5年时间缩水近7成。

    《每日经济新闻》发现,2007年末至2011年年末,招商银行的股东户数不但没有因为股价的大跌而减少,反而是呈10万户数量级的增长。2007年末,股东户数为323917户,2008年末,为436457户,2009年末,增至592946户,2010年末,进一步增至697136户,只是到了2011年末,才首次减少为551710户,而截至2012年3月31日,招商银行的股东人数为588928户,户均持股仍高达29997.1股。

    另外三大绞肉机股东户数的变化,也与招商银行类似,其中,苏宁电器的增长更为惊人,2007年末为25653户,2008年末猛增至53183户,2009年再度翻倍至118158户,2010年又是近两倍的增长,达到了297213户,2011年末,增长至297286户,今年一季度末仍维持在276245户的高位。

    最具人气的绞肉机,还是万科A。2007年~2011年末,股东户数分别为842117户、1056521户、1446970户、1117665户和925732户,其中有三个年度末都超过了100万户。

    不过,万科A的总市值损失也十分惊人,从2007年11月1日的2581.1203亿元,到本周五 (7月27日)收盘,仅剩下974.0428亿元。

    中信证券的市值损失也不小,2007年11月1日为3511.8272亿元,本周五仅剩下1201.2907亿元,市值蒸发超过65%!而中信证券的用户数在5个时点上,分别为239911户、614044户、629867户、861685户和745587户。今年3月末为691730户,户均持股为14188.6股。

    从当年的发动机,到如今的绞肉机,四大人气王彻底沦落,总市值损失高达8118.0384亿元。

    5年无人气王 牛市望眼欲穿

    得人气王,得牛市。然而5年以来,股民们翘首以盼的人气王,却始终没有出现。

    这5年的大熊市中,其实也有一些公司实现了大幅度的上涨,比如包钢稀土、贵州茅台、洋河股份等,然而,这些公司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扮演人气王的角色。

    比如贵州茅台(600519,收盘价249.45元),公司多年来稳居第一高价股的宝座,即使在2008年的最低价,也达到了84.2元。而目前茅台的股价在250元附近,这对很多股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又比如包钢稀土(600111,收盘价37.89元),从2008年的最低价到现在,近年最高上涨达10倍以上。但是,稀土是一个小金属,与当年的金属牛市无法相比。虽然包钢稀土大幅上涨,但是很难带动整个金属板块出现上涨。

    此外,洋河股份(002304,收盘价142.9元)、古井贡酒(000596,收盘价40.63元)等大幅上涨的个股,流通盘都非常小。启动时洋河股份流通盘也就在4000万股,古井贡酒实际流通盘也就在3000万股左右,两者总的市值相比当年的四大人气天王,也有很大的差距。

    创业板和中小板也诞生了大量的翻倍公司,但是他们也都不像当年的苏宁电器,不断进行股本扩张,参与性小了很多。

    所以,近几年诞生的不少大牛股,从聚集人气的力量来看,远远不够。在没有明确的赚钱效应之下,市场很难吸引大量的新增资金入市,再加上经济的下滑,以及央行对流动性的收缩,投资者对牛市已经是望眼欲穿。

    四大人气王的盛极而衰史

    招商银行:从金融盛世到金融危机

    招商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起步较早,发展之初便确立了明确的战略,第一、二次转型分别提出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在改革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作为股份制银行的领军者,招行自成立以来一直走在金融创新的前沿:在公司治理方面,招行较早建立了相对完善、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灵活有效的体制为其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招行的一卡通是国内第一张基于客户号管理的银行借记卡;而一网通是国内第一家网上银行,开创了电子银行的新渠道;发行的信用卡是国内第一张符合国际标准的双币信用卡。

    2005年开始,单个网点的利润持续上升,也推动公司业绩出现持续的快速增长,200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达到25.01%,2006年,更是同比增长87.69%,至2007年,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24.36%。这期间,招商银行的股价也实现了大幅飙升,复权的最大涨幅超过了10倍。

    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市场对于金融股的担忧逐步提升,至2008年10月,招商银行股价在一年时间内从近50元暴跌至10.68元。

    从业绩来看,招商银行也明显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净利润增长开始明显放缓,全年仅增长38.27%,相比2008年上半年116.42%的增速,大幅下滑。

    2009年,虽然有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但是招商银行的经营却没有改善,反而是继续下滑,当年实现主营收入同比减少6.98%,净利润同比减少13.48%。

    2010年业绩有所回升,净利润同比增长41.32%,2011年再度增长40.23%,但是国内外金融形势的错综复杂,以及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都导致市场对于公司的盈利感到悲观,而且国内对房地产调控不断加码,使得市场对银行股的长期业绩感到担忧,加之招行再度推出再融资计划,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

    虽然目前该公司A股股价已经较H股折价超过10%,但是在本周,招商银行股价还是创出了三年来新低。

    万科:高价增发成转折点

    作为A股的房企传统四强,始终深耕住宅业务的万科在业内有着竞争对手鲜有的优势和底蕴。自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至2008年,万科是房地产快速发展“黄金十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03年至2007年,公司股价年线5连阳,区间涨幅达惊人的2784%,其中2006年全年涨幅达373.5%,2007年涨幅近200%,最大涨幅达320.64%。

    这牛气冲天的5年,也是万科业绩集中释放的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增速最高的2007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10.8%。而促使股价上涨远远跑赢业绩的一个重要催化剂是公司股本的快速扩张——5年时间,公司股本由2002年底的6.3亿股扩张至2007年年末的68.72亿股,5年扩张逾10倍。而2008年以后,已经坐拥百亿股本的万科停止了股本扩张的步伐。

    尽管公司在2008年之后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在此后的2年连续实现了超过三成的业绩增长,但公司的股价表现早已不复当年之勇。2010年至今,股价始终在上至10元,下至6元的箱体震荡。虽然近期得益于销售回暖,股价一度欲突破10元整数关,但最终在9.95元的关口功亏一篑,最近两周调整幅度达9%。

    回顾万科当年从神坛跌落的过程,2007年四季度是牛熊转换的关键期。当年8月22日,万科宣布以31.53元高价公开增发3.17亿股A股股票,这次增发的发行市盈率高达95.84倍,比当时二级市场已经明显偏高的平均市盈率都要高出50%。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如此“圈钱”的行为在当时竟然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追捧,包括30多家投资基金在内的95家机构投资者轰轰烈烈地参与其间。

    在增发实施后的两个多月内,万科的股价再度创出新高,只是之后再也没有更高的股价出现。看似热闹的击鼓传花游戏终究无法维持太久,和所有泡沫爆裂的经过一样,没有节制的贪婪和疯狂成为最终压垮股价的不能承受之重。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海啸中,万科在牛市中拔地而起的巨塔一般的股价轰然倒塌,短短一年时间从2007年年底25元的顶点遭遇雪崩式的连续下跌,至2008年9月中旬,股价还不及高点时的五分之一。

    爱建证券分析师左红英博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目前各级管理层纷纷做“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等认可调控效果的表态,以及地产商大多以“以价换量”等措辞来呼应的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政策应保持稳定,或只是执行上可能会从紧,再加量的可能性不大。

    中信证券:从“业绩浪”到“业绩漩涡”

    由于券商的业务和股市的涨跌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2006年~2007年的这轮大牛市让券商行业迎来了绝地翻身的机会,其中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中信证券更是把 “牛市不言顶”的股谚演绎到极致。从2005年见底以后,股价在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最多豪取30倍以上的涨幅。

    就公司基本面而言,2005年显然是中信证券由熊转牛的分水岭,之前几年的连绵熊途导致2002~2004年有两年出现业绩50%以上的同比下滑。但2005年,乘着大盘反转的东风,当年业绩同比大增141.45%。2006年随着行情的显著升温,公司业绩增速飙升至492.7%。作为公司财源大头的经纪业务,当年更是同比暴增772.74%。在年报中,公司也承认,业绩的同比大增得益于“A股市场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

    2007年,公司股价继续上演业绩浪,股价和业绩在相互共振之下,双双实现爆发式增长,2007年业绩增速达408.84%,其中经纪和自营两大要“靠天吃饭”的业务作为业绩增长的两大引擎,双双实现超过400%的增长。

    然而此时业绩的拐点却也悄然而至,2007年四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82.33%,虽仍是高增长,但相比2007年前三季度平均超过800%的超高增速,四季度显然在增长的高速轨道上遭受了阻力。2008年一季度增速进一步下滑至101%,增速拐点进一步确立。到了二季度,随着行情的每况愈下,公司二季度甚至出现了23.83%的负增长。其间,股价陷入业绩漩涡不断下坠,至当年三季报发布时,已较2007年的高点下滑逾七成(复权后)。

    巧合的是,公司与万科同期“趁火打劫”般地实施了高价公开增发方案,其贪婪的胃口比万科有过之而无不及。增发之后的两个月间,中信证券的这波持续了近两年的牛市走到了尽头。尽管在2009年中信证券走出一波幅度不小的反弹行情,但在此后两年多重心不断下移的行情中,中信证券已全然褪去了昔日的天王风采。

    2010年至今,股价始终在箱体内震荡。近期,公司发布了2012年上半年业绩快报,上半年净利润22.49亿元,同比减少24.35%。对此,中银国际发布研报称,在行情继续低迷,经纪业务竞争仍十分激烈,自营业务开展不佳,损失华夏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客观条件下,酝酿业绩浪的动力不足。

    苏宁电器:

    模范成长股今昔

    苏宁电器曾是A股成长股的代表,人们常习惯性地用“苏宁电器”来类比某个具备高成长潜力的公司。

    的确,自2004年7月上市至2007年末,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里,公司最大涨幅达到惊人的30倍以上。这期间,公司年均增长率超过八成,总股本由最初的9316万股,大幅扩张15.5倍至2007年8月的14.42亿股,并在2005、2006连续两年实施了“10转8”、“10转10”的分配方案。

    即使在金融海啸袭来的2008年,公司仍运行在高增长、高分配的双高模式下。然而在经济触底复苏的2009年,公司却步入了由于高速扩张不利、电商冲击加剧而引发的 “失落的三年”,不仅业绩增速跌落至年均增长三成的中速通道,高送转的传统也在这三年成为追忆。数据显示,2009年~2011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不断提升,由58.35%攀升至61.47%,而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两项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却逐年走低。由此可见,公司正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债务压力。

    随着门店扩张的加快,在成本控制上,公司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2009年至2011年,公司三项费用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为11%、29.79%、43.57%。而代表公司周转能力的三项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也在这三年逐级下滑。

    颓势还在延续。今年4月27日,公司发布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变动幅度在-10%~5%之间。7月14日,公司再度调低了业绩预告,将原来的预计修正为下降20%~30%。随后其股价连续下跌,截至本周五(7月27日),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即跌去了25%,并丝毫没有止跌的迹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已有多家券商发布研报,调低了公司的业绩预测,广发证券对于2012年的EPS预测调低了两成。光大证券研究员唐佳睿则认为,目前公司实体店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预计全年同店增速在-10%左右,同时公司处于业务转型的阶段性阵痛期。短期公司经营复苏拐点未显现,中长期易购业务仍然需要一定培育时间,下调公司未来6个月目标价至7.85元。

    招商证券则指出,苏宁当期关注的焦点是其网购业务及门店转型,在行业下滑及易购砸费用、大力促销冲量的背景下,这两年公司的利润将难有增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野蛮生长时代结束 解禁潮、券商创新或博弈出阶段底部

    下一篇

    美国干旱影响恐有限 农业股炒作见好就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