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2货币政策变调:稳健微调易全面宽松难

    2011-12-31 00:06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观点是:政策仍稳健,但呈中性,既不会再收紧,也不会出现类似金融危机时期的全面放松。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CPI不断上升,通货膨胀的形势比较严峻;国外,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出现债务危机,整个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这一年,为了控制物价,管理通胀预期,央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上调存准率和加息,成功控制住物价涨幅,宏观经济实现健步前行。2012年即将到来,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以及国内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稳健的货币政策又该有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

    此外,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新指标,能否取代传统的信贷规模和M2数据,成为宏观调控的风向标?2012年货币政策具体变动的路径怎样?众多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一定要给2011年的货币政策加上一个时髦的形容词,“纠结”可能是最合适的。上半年纠结于高通胀和负利率,纠结于保增长和调结构,而到三季度开始则纠结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和经济增速陡降的风险。

    到目前为止,2011年央行三次加息,六次上调存准金率和一次下调,种种手段背后,蕴含了央行怎样的调控思路。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欧美经济体债务危机,外部经济环境持续的恶化,都将给2012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2011年从收紧到微调

    早在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1年货币政策的定调就是“稳健”,而事实上,由于2011年上半年各月CPI不断创新高,央行通过加息和上调存准率等手段实际执行了“偏紧”的货币政策。

    2011年7月6日的最后一次加息后,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0%,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6%。尽管依然没有改变负利率的状态,但是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阐述下一阶段政策思路时,仍表示将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管理通胀预期。

    12月下调存准率后,大型银行的存准率为21%,中小型银行的为17.5%。

    实际上,数量型工具的使用是2011年调控的主要特点,“2011年更多的是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西部证券宏观分析师刘彦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上,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此轮通胀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央行从2008年底开始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的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为了根治通胀,加之应对上半年流入的境外资金而产生的外汇占款,监管层给“流动性”闸门上了不少安全阀。

    2011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前三个季度中每个季度贷款同比都是少增的。也正是从10月份起信贷投放的窗口率先透露了政策 “微调”的信号,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5868亿,同比多增175亿元,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622亿元,同比多增78亿元。2011年前11个月,共计新增贷款6.829万亿,虽然较年初预期的全年7.5万亿目标还差6710亿,全年新增信贷可能难以达到7.5万亿,但是四季度新增信贷是在银行资金日益紧张、存贷比压力加大的状况下实现的,如果不是有微调的指导,应该不会连续两个月同比多增。

    促使央行作出改变的原因很明显,我国GDP增速呈逐季下滑态势,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9.5%,三季度9.1%。为了防止经济在四季度出现快速下滑,央行有必要“预调微调”。同时,CPI指数从8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回落,尤其是11月CPI增速创下13个月以来的新低,也给政策微调创造了空间。12月的存准率下调,“他提供的一个政策含义,就是在增长、通胀、结构里面,增长是放在首要位置,现在通胀压力小了,更加关注增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

    2012年通胀仍在 偏向增长

    尽管近几个月的CPI增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想让CPI短时期回到数年前2%左右的水平似乎已不大可能。

    国盛证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周明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宽松货币政策会随着货币乘数的放大而放大,资源国的资源品成本和制造国的人力成本都在上涨,并且相互推进。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减产,欧洲经济衰退和中东事件对供给端的冲击以及公众的通胀预期等,都导致“通胀是长期命题。”他预计2012年CPI增速在3.5%~4%之间。

    巴克莱资本发布的最新预测认为,未来政府方面会适度放宽货币和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鉴于2008~2009年过度刺激措施产生不利后果,决策者担心任何不成熟的激进宽松政策会带来同样的不利影响。由于担心出现通货膨胀和负利率,放宽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也会受到限制。

    “2012年政策可能会向增长偏一点,但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来保增长,随着周期波动偏大,政策操作空间、放松力度都会变得大一些。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是会保持下去。”刘彦召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进出口增速双回落

    2012年通胀的余威犹在,但无论如何“增长”开始逐渐走向更重要的位置。

    2011年,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继陷入泥潭。1月14日,惠誉将希腊国债降为垃圾级;而在标准普尔针对欧元区各国的最新评级中,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已经垫底,降无可降。

    11月初,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攀高,在市场恐慌情绪推动下,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当月9日突破7%大关,外界纷纷担忧意大利会步希腊后尘。意大利的债务总额高达1.9万亿欧元,超过了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的总和。

    “欧洲债务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与实质面经济恶化,2012年欧元区可能出现零增长。”巴曙松预计。

    欧洲经济动荡和美国经济疲软,对中国经济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外贸上,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双双回落,其中进口增速较上月回落6.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这是出口增速连续第三个月下滑。

    周明剑预计,伴随着外部需求下降和进口压力加大,2012年的进出口增速剪刀差预计在5%以上,贸易顺差在2011年基础上继续缩减500亿美元。

    2011年前11月,我国投资增速呈现回落趋势,其中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26.9万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较1~10月回落0.4个百分点,11月当月增长21.2%。数据显示,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11月当月增长20.1%。

    海通证券报告指出,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最终体现在了投资上,房地产投资回落使得总体投资增速下滑。

    “问题在于,政策放松的话,房地产调控是否会受到影响?因为市场的钱是流动的,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率,会导致只要资金一缓解,投机马上就会开始。”刘彦召认为,货币政策的放松与房地产行业调控之间的关系还需理顺。并且,保障房建设并不能完全代替商品房开发萎缩的部分。

    不会出现全面放松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用词和2011年一样。

    央行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2年政策安排的相关会议上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随后,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内部会议上再次强调,2012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同时,要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着力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由于各种因素交错,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对2012年货币政策的一致观点是:政策仍稳健,但呈中性,既不会再收紧,也不会出现类似金融危机时期的全面放松。

    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的稳健和2011年很不一样。2012年的主要目标是稳增长,与2011年的目标不一样。稳健的具体操作也会很不一样。2012年相对2011年宽松,货币信贷增速和利息率可能不会有大的动作。现在这个情况下,通胀退到次要的位置。2012年的通胀会在4%以上并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相对2011年会小一些,相对保增长的压力也会小一点。

    中国银行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经济下行风险在显著增大,考虑到2012年经济增速下降,保增长压力增大,2012年政策会放松一些,但不是全面的放松,基调还是稳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存准率还会继续下调,但利率还看不准是上调还是下调。

    刘彦召也认为,明年的货币政策将是确定无疑的转向,但是一种平缓地下降,总量和结构性地调整。

    “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的货币M2超过美国、日本、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我们的GDP总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M2的发行量比他要多一些。”巴曙松提出了更具体的期望,他认为短期内为避免GDP回落幅度过大,2012年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

    周明剑预计,2011年信贷投放估计为7~7.5万亿元,2012年应高于这个水平,需要保持经济平稳。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对媒体表示,目前通胀水平已回落,今后一两个月政策宽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通胀降到什么程度,如果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实现“软着陆”,那么今后几年就不会出台大的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存款压力持续需利率市场化改革

    下一篇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满岁”功能尚待完善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