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伍承波 发自苏州
从昆山到苏州的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是台资电子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被誉为长三角的电子硅谷。电子产业人士如此评价苏州:从上海到苏州,亦如从台北到新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使用正己烷等含有机溶剂清洗电子产品导致员工中毒的事件,并非只有iPhone的代工厂联建科技公司一家。
正己烷中毒发生多起
2009年10月,从事手机屏幕擦拭工作的运恒五金机电经营部(以下简称运恒五金)的员工小倩(化名)感觉到手脚有些发麻,到12月份的时候从头到脚没有力气,有些站立不稳,小倩以为是自己身体出了问题,考虑到在家治疗费用会低些,便向老板请假回安徽蚌埠的老家治病。
小倩说,她先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看病,预检时医生让她看骨科,但治疗两个月之后却不见好转,便四处求医问药,“什么偏方都吃过,求神拜佛也做过,但都没有效果。几乎能想的办法都想过了。”
见病情没有好转,小倩在家人的陪同下,于3月1日来到上海同济医院。经过做肌电图,医生怀疑小倩职业中毒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她到职业病防治中心去体检一下,她便来到苏州进行体检。经过检查,才发现是正己烷中毒。并于3月4日住进了苏州市职业病和化学中毒急救中心的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苏州五院)。
而在小倩住院前10天,她的同事小玉(化名)也住进了苏州五院。小倩被安排与小玉同住一个病房。在小倩放病历卡的墙上,放着一个“防跌跤”的粉红色醒目标签。小倩告诉记者,那是医院对中毒较重的病人的一种提醒。
吴江运恒五金机电经营部的正己烷中毒员工,住在了iPhone代工厂联建科技公司正己烷中毒员工病房的隔壁。
苏州屡发职业中毒事故
苏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苏州市安监局)3月17日发布职业危害预警预报信息称,2010年1月26日,吴江市卫生局接到运恒五金机电经营部部分员工家属举报,称家人在作业场所(吴江经济开发区城南花苑2158号别墅底层)因接触有毒物质,出现手脚发麻、无力等症状。接报后,当地安监等部门随即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后确认,该经营部在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间,因承揽吴江宇瀚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违法发包的清洗作业业务,在作业场所违规使用含有正己烷的“去渍油”从事擦拭作业。由于该经营部作业场所为密闭空间,无通风排毒设施,企业也未给员工配发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先后导致8名员工疑似正己烷职业中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此之前的2008年3月10日,吴江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发生了6名员工正己烷职业中毒事故。该公司冲压车间使用含正己烷的 “去渍油”,在车间洁净室去除冲压件污渍,车间洁净室无局部抽风、送风等通风设施,员工使用的防护用品仅为单层棉质口罩,再无其他有效防护措施,且“去渍油”使用量较大,导致事故发生。
无独有偶,2006年3月6日,吴中区苏州协通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发生了9名员工正己烷中毒事故。该公司使用一种含正己烷的“去渍油”清洗线路板塑料盒。发生事故的清洗车间以自然通风为主,无局部排风设备,车间东面的密闭洁净室,也无新风送风和排风系统,公司未为员工配备防毒口罩和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
而早在2007年2月,昆山市安监局等6个部门联合下文,禁止电子企业使用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毒物品。
记者手记
降本增效岂能以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全球资源紧缺等因素导致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具体的行业上。挖空心思想各种办法来降低制造成本,从而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并无可厚非,也没有什么错。比如苏州联建科技公司,通过使用比酒精挥发更快的另外一种清洗剂——正己烷,不仅生产效率提升上去,而且良品率还提高了30%,每个月因此增加巨额利润。应该说,如果不是正己烷这种有毒物质,联建科技的原最高主管杨瑞祥应该会在整个台湾胜华科技公司立上一个很大的功。
苏州工业园区安监局说,苏州联建科技公司原工厂最高主管杨瑞祥在进行职业安全申报的时候,并没有申报该公司使用正己烷这种有毒化学物质,也从未请求安监部门进行有毒气体的检测。
难道杨瑞祥就不知道正己烷是有毒化学物质?对于一家有多年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经验的行业代表企业的最高主管,想必这点常识还是有的。知情而不报,其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害怕被安监部门发现,而禁止其使用这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毒清洗剂。
据联建科技仍在住院的正己烷中毒员工说,他们每天的住院费用为500~700元,一个月需要1.5万~2.1万元,20名员工住院,一个月的住院费用就需要30万~42万元,多数员工已住院9个月,照此计算,联建科技公司到目前为止付出的医药费已经超过270万~378万元。
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手机触摸屏是否因小而失大?中毒员工说,联建科技使用正己烷擦拭手机触摸屏获得的额外利润,远远高于其支付的中毒员工医药费。
按照制造流程进行安全生产是制造企业最基本的要求,这其中不仅仅是产品根据生产工艺进行最合理的流动,更重要的则在于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企业的使命之一自然是赚钱,但赚钱之后的目的无非是生活,然后回报社会。对于那些在媒体面前要为某某地方捐献多少钱的企业,还不如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企业内部真正存在的问题,然后逐一解决。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