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审计报告指出,在对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6家银行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这6家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分支机构存在违规放贷现象。
每经记者 朱小雯 实习生 曾春发自北京
报告看点
·6家银行的一些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贷款106.9亿元,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
·13户央企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和违规操作等,造成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63.72亿元
·审计发现违规问题40.5亿元,损失浪费问题4.67亿元,分别占审计财政拨款额的3.5%和0.4%;主要是民航局、体育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本级或部门所属单位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14.83亿元,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广电总局等部门本级或部门所属单位多报多领财政资金3668万元,知识产权局、人口计生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或部门所属单位违规收费6.22亿元,林业局、商务部、国资委等部门本级或部门所属单位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19.08亿元
·前一年挤占挪用的267.73亿元资金已追回或归还原资金渠道,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58项
·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6家银行的基层金融分支机构被审计局披露存在违规放贷现象,其中,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
昨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了 《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
NextPage
刘家义表示,一年来,审计发现并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19起,涉案人员221人,其中厅局级42人。他同时表示,前一年审计中查出挤占挪用的267.73亿元资金已追回或归还原资金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昨天的审计报告指出,在对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6家银行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这6家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分支机构存在违规放贷现象。此外,审计报告还显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13户中央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和违规操作等,造成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63.72亿元。
中央预算审出问题资金40亿
审计报告肯定了中央预算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得到了较好执行,中央预算的编制质量、执行效果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也指出,审计发现违规问题40.5亿元,损失浪费问题4.67亿元,分别占审计财政拨款额的3.5%和0.4%。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2008年度中央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整体情况好于前几年,“违规的部门和人员数量均有所下降。”
但仍有问题值得关注。汪玉凯提出,财政预算的管理和执行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政策实施效果,以及政府部门的管理运行,“必须有效控制违规情况,保证部门和资金的运转效率。”
汪玉凯进一步表示,在客观制度上还应调整健全,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行为;再加上“小金库”治理等措施,多管齐下规范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
6银行违规放贷逾300亿
审计报告还显示,在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这6家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
NextPage
对于违规贷款的具体走向,审计署相关部门人士称,对此不知情。
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对此指出,土地储备贷款等启动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环节的放贷松动,会给房市热潮带来重大推动。
“其实审计查出的金额只是冰山一角。”曹建海指出,房价上涨与大量虚假按揭贷款等违规放贷行为有密切关系。他进一步表示,银行这样的行为造成以投机为目的的买房者并未付款,实际是银行在购房,其后果就是银行烂账,指向次贷危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造成银行违规放贷的原因,主要是银行对于房地产盈利预期空间较大,房地产企业也大多存在资金链比较紧张的情况,对资金需求比较大,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有可能放松对企业的评估,从而造成了大量违规贷款的产生。
对于审计报告指出的违规问题,上述6家银行进行了回应。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在其公告中均称,对违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而建设银行则表示,相关贷款绝大部分已经收回,未收回部分将于近期收回。
报告点睛
平淡之中见理性
昨日,国家审计署官方网站同时挂出了对于此次审计报告的解读,解读文章中有一段话颇值回味:在反映审计情况的1至10部分中,有6个部分是在整合和归纳多项审计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表面看,这种写法可能给人平淡的感觉,不会产生直接点名批评的轰动效应。但理性、客观的看,这种写法一方面更便于报告的阅读者能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从宏观着眼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证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NBD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