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广东制造“出圈”密码到底在哪?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9 19:29

    每经记者|孔泽思    每经编辑|杨夏    

    在东莞松山湖的测试场,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末科技)的机器人正灵巧攀越斜坡;揭阳巨轮智能(SZ002031,股价7.98元,市值175.5亿元)厂房里,自主研发的RV减速器驱动着舞狮机器人精准腾挪;潮州三环集团(SZ300408,股价31.89元,市值611.2亿元)展厅内,堆叠千层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展示出企业自主创新成就——这些鲜活场景背后,是一条由科技与产业交织而成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前往广东多地,走访多家技术型企业,深度调研产业一线。如今,广东正以深厚的技术积累与紧密的产业链协同,书写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从荔枝林到产业园:半小时供应链催生140家硬科技企业

    东莞松山湖畔,Xbot Park机器人基地9楼的测试场地内,本末科技的“刑天”和“TITA”机器人在斜坡上轻盈转身,金属与塑料外壳在灯光下映出光泽。

    “公司研发的直驱电机已经用在多个消费类产品中,在家用清洁类机器人领域估计有近百亿元的市场规模。”本末科技对外关系总监刘西同介绍。这家成立仅5年的企业,凭借自身技术实力,成为机器人领域的“新秀”。这背后离不开 Xbot Park机器人基地的支持。

    十多年前,眼前这片硬科技基地还是一片“荔枝林”。2014年,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在此种下创业种子,创立Xbot Park机器人基地。基地是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化运作”模式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联结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搭建起一个机器人生态体系。

    入驻基地的大多是硬科技企业,制造设备和生产车间的高额投入,让彼时作为初创公司的本末科技等企业感到为难,Xbot Park机器人基地的共享工厂起到了关键作用。

    “共享工厂在我们企业从0到1的阶段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尤其是早期研发和产品小批量测试、样品快速打样阶段,试错成本很高。共享工厂能实现每个样品快速打样,对提升产品开发效率十分有帮助。”刘西同说。

    产品从图纸走向真机,从小团队发展为硬实力企业。如今,本末科技打造的开源轮足机器人平台累计交付量已达数千台,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扎根Xbot Park机器人基地的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动科技),在创业初期则面临着更棘手的技术困境。“最初开车绕半小时才能找到饭馆,周边全是荔枝树。”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宗良回忆道。当时他的团队仅5人,抱着船舶电动化的梦想从香港来到松山湖。

    在逸动科技团队担忧如何寻找水域进行产品测试时,松山湖管委会出人意料地伸出了援手,特意在松山湖边为公司开辟了测试码头。这个决定让潘宗良深受感动,“政府愿意为初创团队提供这样的支持,是对创业者最珍贵的礼物。”

    在Xbot Park机器人基地相关负责人看来,这种独特的孵化生态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供应链是大湾区最强大的隐形优势。在东莞,任何创意都能在半小时内找到供应链伙伴落地实现。”十年来,基地共孵化出超140家硬科技企业,其中6家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如今,东莞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700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从乡镇厂棚到世界巨头: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背后的协同效率

    从揭阳一家乡镇小厂成长为国际知名高端装备企业,巨轮智能的发展历程映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20世纪90年代,巨轮智能始于当地小型机械工厂。公司董事谢创鸿回忆,创始人彼时捕捉到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潜力,“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是公司发展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当时轮胎模具基本由国外做,我们决定专注这一领域的国产替代。”

    公司的选择恰逢其时,巨轮智能赶上了轮胎行业爆发期。2004年,巨轮智能顺势成功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此后,巨轮智能为拓展产品线进行了多种考虑,最终决定继续深入装备制造行业。

    如今,巨轮智能是聚焦轮胎模具、轮胎硫化机、工业机器人、精密机床等四大领域的综合性制造企业。公司同时深耕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RV减速器的研发与制造,在RV减速器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谢创鸿告诉记者,公司在多次转型的决策中,除了把握市场机遇,更重要的是将产品做到极致,以及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巨轮智能走到今日,内核还是坚持做好自己的产品,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做装备制造。”

    从一个“小棚”起步,成长为世界级企业,这样的故事在广东并不少见。

    在潮州的三环集团展厅内,公司副总裁刘德信向记者讲述着发展成就:目前产品已经覆盖光通信、电子、新能源、半导体、移动智能终端等众多应用领域,已进入全球知名厂家的采购链。其中光通信陶瓷插芯、氧化铝陶瓷基板、半导体封装基座等产品,产销量均在全球排名前列。

    深耕电子领域的三环集团上世纪70年代起步于一个作坊,半个世纪如白驹过隙,公司在陶瓷材料领域已经积攒了深厚的行业经验。

    在公司展台上,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尤为引人注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有电路板的地方基本都有MLCC的身影,一部手机就有1000多个MLCC。近几年来,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三环集团在MLCC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产品介质层厚度实现了从5微米到小于1微米的技术飞跃,堆叠层数高达1000层,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亮点产品。

    当问及企业发展创新的核心要素时,刘德信表示,广东带来的产业协同效率功不可没。“上游需要有装备支持,在广东就可以找到,下游客户也在广东,市场反馈信息加快,这样的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开发产品速度,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资料,广东省已形成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下一步,广东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关键任务,集中各类资源要素培育更多千亿元级、百亿元级龙头企业,打造更多万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十四五”规划多项指标进展超预期! 今年GDP有望达140万亿元左右

    下一篇

    同比增10.8%! 前6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090万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