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首批销往东南亚的5吨蓝莓从会东出山,经深圳出海运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巴生港。“晴山蓝”作为凉山首个销往国际市场的蓝莓品牌,标志着凉山蓝莓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6月下旬,喜德县尼波镇一万余亩苦荞迎来了丰收季。在青山绿水间的苦荞地,好似一条条金黄色的绸缎在大地间徐徐铺展开。
夏日的凉山生机勃勃。在德昌县的万亩桑园里,蚕茧如雪、堆积如山,农户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会理市的芒果基地内,金黄饱满的芒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与此同时,西昌青山机场的货运通道上,装满特色农产品的冷链货柜车往来穿梭,一批批优质的凉山农产品正通过“空中桥梁”跨越山海。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版图上,凉山片区正以建圈强链为抓手,不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凉山以建圈强链为抓手,不断推动石榴等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黄伟寿 摄
精准规划布局
建强农业产业“生态圈”
凉山,地处四川西南,气候适宜,生态良好,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大州、生态大州,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独特的光热、气候、土地资源构成农业发展条件的黄金组合,是四川发展绿色特色农业产业的最适宜地区之一。
州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三大强州战略”以来,全州上下紧紧围绕构建“6+8”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标,积极谋规划、拼招商、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育主体,全面推进农业强州战略,加快构建更具凉山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奋进的号角再次吹响。今年初,凉山将“特色农业产业链”作为全州“十条特色产业链”之一重点发展,重点打造粮油、生猪、草食畜、水果、蔬菜、烤烟6个百亿级产业以及林粮、蚕桑、马铃薯、花椒、家禽、种业、中药材、花卉8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了《凉山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方案》,编制了14个产业的培育方案、产业图谱。力争到2027年,14条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
强化项目储备,蓄足强链动力。全州围绕“6+8”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精心谋划包装110个产业链重大项目。项目立足资源禀赋,着力补短板、强链条、提效益,预期可带动产业综合产值提升45%。
2024年实施“6+8”农业特色产业重点项目215个,截至12月底,已投产项目153个,占比71.16%,完成投资186.16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5.78%。今年新对接14个农业项目,涉及资金203亿元;4个项目签约落地,投资5.32亿元;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6.7亿元。
据统计,自农业强州战略实施以来,累计推进422个项目,完成投资418亿元,2025年重点推进52个项目,目前开工率已达30%。项目储备不断优化,建立“三库一单”机制,动态储备305个项目,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圈,为长远发展蓄势储能。
果农们正在分拣芒果。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资料
精心构建体系
锻造全链发展“硬支撑”
走进喜德县的苦荞加工车间,现代化的生产线开足马力,一颗颗苦荞经过筛选、研磨、烘焙等多道工序,变成苦荞茶、苦荞面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健康食品。
立足“6+8”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凉山深入开展 “强基、延链、育群、创特、融合”五维攻坚行动,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支撑服务链协同发展。通过“四链同构”,不断激活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同时,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契机,推进“森林四库”示范州建设,建设总规模达72.52万亩,建设总投资56.24亿元,2024年建成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10万亩,凉山林草综合总产值204亿元,通过多元模式激活林草富民新动力,为全产业链注入绿色生态动能。
在雷波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构建起特色农业发展的全新格局。
目前,凉山正计划在特色农业产业构建上中下三级活跃体系。上游,积极创建国家级宁南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计划新增20个省州级园区,稳定粮食、林粮、特色经作种植规模。
中游,新建改造40座冷链仓储设施,打造12条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西昌市的冷链物流中心,先进的制冷设备确保农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让凉山的特色农产品能够“锁鲜”走向全国。
下游,实施“大凉山”品牌提升工程,建立高端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年内计划新增15个绿色有机认证,实现从田间到品牌的全链条升级。“大凉山”品牌如同一张闪亮的名片,让凉山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油橄榄基地。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资料
精细谋划长远
注入持久发展“新动力”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全州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59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数百家,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实施建圈强链,就是要破解这些“成长的烦恼”,推动农业从“平面分布”转向“集群发展”,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细运作”。
着眼未来,凉山将持续强化机制攻坚,整合涉农资源,构建 “链长负责 + 专班推进 + 部门联动 + 专家支撑” 的工作体系。
通过动态跟踪、节点管控、精准施策,形成全链条、多维度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聚力科技赋能,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等高校合作,稳步推进州农科院、州林草科院等深化改革工作,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常态化组织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交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让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创新要素供给,加强“银政企”联动,完善资源配置,深化涉农国资国企改革,放大平台企业作用。
加强用地要素保障,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链主企业。推动龙塘水库、米市水库等水利在建项目提速建设,积极谋划锦城灌区工程等项目前期,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