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南城雷山大道的街头小游园里,70岁的雷国金和老伙计围着石桌下象棋,石凳边的三角梅在晨风中摇曳。“5年前,这儿还是堆杂物的土坡,现在成了我们的聚集点——打太极、唠家常、散步,推窗就是绿,这日子有滋味!”
从2021年到2025年,达州市主城区(含达州高新区)的城市“边角料”里“种”出60余处公园绿地,总面积3.1万亩。这些“长”在居民楼下、街角巷尾的绿色空间,不仅让城市绿地率从约35%升至约45%,更以“绿地+地下停车场”的创新模式,将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编织成一张温暖的网——每一片新增的绿,都精准落在市民“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的期待里。
破荒成绿
城市缝隙里的“翡翠拼图”
站在通川区柳家坝滨江湿地公园的观鸟平台上,这片占地37.96万平方米的绿地如一块翡翠,沿着州河西岸铺展。绿道绕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蜿蜒,观鸟平台上几位摄影爱好者正举着长焦镜头捕捉白鹭。“公园建成前,这里全是荒滩,杂草比人高。”住在附近的居民王女士向记者展示公园建设时的旧照片——建设工地的边角处,依稀能看到河滩上的杂草。该公园建成投用后,这里成了凤北街道片区的“生态客厅”。
汉兴公园。
这样的“变废为绿”,在达州主城区随处可见:南城的鹰嘴岩公园是城市缝隙里“长出来”的典型“口袋公园”——其前身是一片被遗忘的荒坡,2021年通过“拆违补绿”改造后,新增5000平方米绿地,夜间照明、智能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热门地;南城汉兴公园在2022年投用时,周边居民还担心“又多了个只能看的绿化带”,没想到公园下面藏着182个智能车位,“现在带孩子来玩,停好车走两步就到草坪,方便得很!”居民周晓燕说。
汉兴公园地下停车场。
达州市林业局数据显示,5年间,达州通过“规划建绿、拆违补绿、留白增绿”三大路径,将城市闲置地、边角地转化为公园绿地,仅2021年就新增绿地5000亩,其中30%用于公园建设。市住建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以前总觉得城市发展要‘抢地’,现在我们更愿意‘让地’给绿。”
绿脉织网
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双轨并行”
在南城南府公园的林荫道上,68岁的刘淑芬正带着孙子玩滑梯:“以前最怕开车带孩子出来,一般要绕上三圈才能找到车位,现在公园内不仅有停车场,还有游乐场。”据了解,这片16.5亩山体公园的绿荫下,藏着46个生态停车位。
南府公园地上生态停车场。
这正是达州公园绿地建设的“秘密武器”——“地上景观、地下停车”的复合开发模式。5年来,全市超30%的新建公园同步配套地面、地下停车场,既满足休闲需求,又缓解了“停车难”的困扰。
南府公园。
老城区的改造更具代表性。箭亭子片区曾是“停车重灾区”,附近居民李建国回忆:“以前晚上回家,车得停到1公里外,再打着手电筒走回来。”2023年,随着箭亭子棚户区改造完成,地面521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和绿地取代了破旧民房,地下6000平方米的停车场(166个泊位)让“抢车位”成了历史。“现在不仅停车方便,广场上还搭了露天舞台,夏天晚上有坝坝舞,这才叫‘烟火气’!”李建国笑着说。
数据最具说服力:2021年至2025年,达州通过“绿地+停车场”模式新增公共泊位超8000个,老城区“停车难”问题缓解率达75%;而公园绿地的“连带效应”更显著——塔沱湿地公园二期投用后,周边餐饮商户客流量增长30%;柳家坝滨江湿地公园的观鸟平台,带火了本地“生态旅游”,吸引摄影、户外俱乐部长期驻点。
绿以载情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幸福升级
达城西外万家河曾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河道,2017年,随着万家河(下游)湿地公园的建成开放,这条北起凤凰大道、南至白塔路的770米河道率先“苏醒”。9800平方米的清澈水域与15000平方米的河岸绿地交织,游步道蜿蜒、小广场点缀,“自然生态,行在绿中”的设计理念让这里成了市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
万家河公园(上游)。
而万家河的生态故事并未止步于此。2022年,万家河(上游)湿地公园建设启动,这条北起莲花湖堤坝泄洪道南侧、南至万家河泄洪道二号大桥的“绿色动脉”,用更大的手笔续写着“增绿”篇章。全长约1200米、占地210980平方米的规划中,不仅包含河道整治、绿化种植、游步道铺装等基础工程,更融入了“连瀑”“24节气农耕文化露营台”等特色设计——10个微型堤坝层层叠水,形成灵动的“连瀑”景观;以节气为主题的露营台,既串联起传统农耕文化记忆,又为市民提供了亲子露营、休闲社交的新场景。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23年11月,万家河(上游)湿地公园全面完工开放,与下游公园首尾相连,共同织就了一条“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走廊。
万家河公园(上游)内游乐设施。
从“有没有公园”到“公园好不好用”,达州的绿地建设正经历从“量”到“质”的跃升。5年间,全市新建公园不仅覆盖大型湿地公园、社区游园,更精准嵌入“全龄需求”:不少公园增设母婴室、扫码充电宝;南城的“公园式停车场”投用后,地面不仅有花海步道,还设置了快递驿站、便民药箱,成了周边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核心节点。
万家河(上游)湿地公园如今成为生态宜居地。
站在2025年回望,达州的“增绿之路”早已超越生态本身——它是老城区居民从“抢车位”到“逛公园”的生活之变,是年轻人从“出城看景”到“家门口打卡”的幸福之变,更是一座城市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诠释。
在达城钢筋水泥的缝隙里,一片片绿正在不断地生长——这种的不只是树,是市民推窗可见的期待;建的不只是公园,是城市与居民的双向奔赴。这份“绿色答卷”还在书写——未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绿地与文化、商业、交通将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