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六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北京举办。本次对话的主题为“拥抱零碳未来”,汇聚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商零碳未来发展路径。
“十六年来,我们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持续见证、记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决心。”王晨波在欢迎辞中表示,中国新闻周刊愿和各界携手,共同为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径,注入新动能。
绿色发展新风向
2025年是“双碳”目标提出的五周年、“零碳园区”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刘振民表示,尽管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存在不确定性,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将继续前行,全球能源转型大势不会逆转。世界各国对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以及中国的引领作用充满期待。他表示,对中国而言,绿色转型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引擎,也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更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通往“零碳未来”的道路,绝非简单的节能减排或能源结构转型,而是一场触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张路鹏表示,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如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全球最快的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和重点用能设备更新、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道,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陆新明表示:“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陆新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重道远,各方应同心合意、各尽所能。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定“十五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系统谋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持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建立我国国家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现代化产业的有力抓手。”李春江谈到,2025年3月,国家认监委印发了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同步发布的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以绿色“脚印”图案融合可视化量化结果的设计理念,使消费者直观获取产品碳足迹认证信息。
“作为首都,北京市将以首善标准落实新发展理念,狠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降碳‘第一方阵’。”韩耕提出,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降碳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了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万元GDP碳排放量在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未来,北京将重点强化科技引领、精准施策、全民行动三方面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北京力量。
刘世锦表示,“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中国出现的一大变化是大批低碳绿色产业的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路径。在他看来,中国是超大规模且具有成长性的市场,而非简单替代性的市场。拥有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尤其是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活力和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这些是支持低碳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绿色低碳投资、生产、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位居前列的驱动力量。
潘家华谈到,光伏等风光能源因投资小、见效快而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8亿千瓦,新增的年发电量,超过三个三峡的年发电量;新增风光装机3.6亿千瓦,发电5100亿千瓦时,相当于1.16亿火电装机。他强调,化石燃料只能有限低碳,绝对不可能零碳。推动零碳需解决能源生产与终端消费匹配问题,加速化石燃料产业链向零碳体系转型。目前通州兴各庄村40千瓦光伏屋顶月发电5000度、年预计6万度,已构建产储用融合的零碳单元体。拥抱零碳,未来已来。
王乃祥谈到:“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机构,目前已经完成2600余家单位开户申请。自3月7日首批新登记的CCER在北京绿色交易所交易以来,累计实现交易量215万吨,交易额超1.8亿元。”他表示,自愿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自愿减排项目经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机构审核后,可将减排量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CER),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文维指出:“从生态系统的价值转化,到生产方式的绿色革命,再到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福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融’模式,塑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福田样本’。”当前,福田区在生态方面,建设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生产方面,推进了16个近零碳试点建设;在生活方面,用130座超充站构建了“一公里超充圈”。2024年,福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000亿元,水土保持率99.29%居深圳第一。
产业转型新路径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现场,来自能源领域的企业代表分享各自转型路上的解决方案,带来了新的低碳启示。

圆桌对话
零碳未来新力量
拥抱零碳未来,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现场重磅发布《拥抱零碳未来:2025青年低碳实践报告》(后简称《报告》)。《报告》收集了来自不同城市16-45周岁泛青年群体的3000余份调研问卷,总结出“青年低碳实践九大趋势”,呈现“碳系青年”在个人意愿、企业互动和公共支持三大维度下的价值取向与行动路线。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年轻人作为气候变化的亲历者与社交文化的活跃力量,在低碳这件事上展现出强大的认知力、表达力和行动力。零碳未来不仅是“碳系青年”的未来,更是属于全人类的绿色答卷。

2025青年低碳实践九大趋势
《报告》显示,年轻人热爱低碳,通过日常小事推动着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年轻人倡导低碳,关注绿色标识、追问碳足迹,呼吁企业用可靠产品和创新技术,推动低碳成为竞争力;年轻人积极参与低碳转型,是社交平台低碳话题的发起者,是绿色技术应用的尝鲜人,“碳系青年”们正在让减碳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
基于法规履行、战略规划、清洁生产、绿色运营、技术创新、环保公益等六大维度,并考量企业对零碳未来的布局、在年轻圈层的综合表现,《报告》发布了2025年度低碳案例。他们是:深圳市福田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京东、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正泰集团、伊利集团、宁波银行、浙江电力、玛氏中国、麦当劳中国、台达集团、新奥数能、同程旅行、华帝股份。
本次主题对话,也是中国新闻周刊出品的低碳主题视频栏目《“碳”索行动派》的特别节目,精彩内容即将上线。
6月27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六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北京举办。本次对话的主题为“拥抱零碳未来”,汇聚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商零碳未来发展路径。
“十六年来,我们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持续见证、记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决心。”王晨波在欢迎辞中表示,中国新闻周刊愿和各界携手,共同为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径,注入新动能。
绿色发展新风向
2025年是“双碳”目标提出的五周年、“零碳园区”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刘振民表示,尽管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存在不确定性,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将继续前行,全球能源转型大势不会逆转。世界各国对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以及中国的引领作用充满期待。他表示,对中国而言,绿色转型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引擎,也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更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通往“零碳未来”的道路,绝非简单的节能减排或能源结构转型,而是一场触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张路鹏表示,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如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全球最快的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和重点用能设备更新、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道,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陆新明表示:“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陆新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重道远,各方应同心合意、各尽所能。接下来,
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定“十五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系统谋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持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建立我国国家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既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现代化产业的有力抓手。”李春江谈到,2025年3月,国家认监委印发了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同步发布的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以绿色“脚印”图案融合可视化量化结果的设计理念,使消费者直观获取产品碳足迹认证信息。
“作为首都,北京市将以首善标准落实新发展理念,狠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降碳‘第一方阵’。”韩耕提出,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降碳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了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万元GDP碳排放量在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未来,北京将重点强化科技引领、精准施策、全民行动三方面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北京力量。
刘世锦表示,“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中国出现的一大变化是大批低碳绿色产业的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路径。在他看来,中国是超大规模且具有成长性的市场,而非简单替代性的市场。拥有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尤其是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活力和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这些是支持低碳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绿色低碳投资、生产、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位居前列的驱动力量。
潘家华谈到,光伏等风光能源因投资小、见效快而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8亿千瓦,新增的年发电量,超过三个三峡的年发电量;新增风光装机3.6亿千瓦,发电5100亿千瓦时,相当于1.16亿火电装机。他强调,化石燃料只能有限低碳,绝对不可能零碳。推动零碳需解决能源生产与终端消费匹配问题,加速化石燃料产业链向零碳体系转型。目前通州兴各庄村40千瓦光伏屋顶月发电5000度、年预计6万度,已构建产储用融合的零碳单元体。拥抱零碳,未来已来。
王乃祥谈到:“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机构,目前已经完成2600余家单位开户申请。自3月7日首批新登记的CCER在北京绿色交易所交易以来,累计实现交易量215万吨,交易额超1.8亿元。”他表示,自愿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自愿减排项目经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机构审核后,可将减排量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CER),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文维指出:“从生态系统的价值转化,到生产方式的绿色革命,再到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福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融’模式,塑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福田样本’。”当前,福田区在生态方面,建设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生产方面,推进了16个近零碳试点建设;在生活方面,用130座超充站构建了“一公里超充圈”。2024年,福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000亿元,水土保持率99.29%居深圳第一。
产业转型新路径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现场,来自能源领域的企业代表分享各自转型路上的解决方案,带来了新的低碳启示。
圆桌对话
零碳未来新力量
拥抱零碳未来,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现场重磅发布《拥抱零碳未来:2025青年低碳实践报告》(后简称《报告》)。《报告》收集了来自不同城市16-45周岁泛青年群体的3000余份调研问卷,总结出“青年低碳实践九大趋势”,呈现“碳系青年”在个人意愿、企业互动和公共支持三大维度下的价值取向与行动路线。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年轻人作为气候变化的亲历者与社交文化的活跃力量,在低碳这件事上展现出强大的认知力、表达力和行动力。零碳未来不仅是“碳系青年”的未来,更是属于全人类的绿色答卷。
2025青年低碳实践九大趋势
《报告》显示,年轻人热爱低碳,通过日常小事推动着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年轻人倡导低碳,关注绿色标识、追问碳足迹,呼吁企业用可靠产品和创新技术,推动低碳成为竞争力;年轻人积极参与低碳转型,是社交平台低碳话题的发起者,是绿色技术应用的尝鲜人,“碳系青年”们正在让减碳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
基于法规履行、战略规划、清洁生产、绿色运营、技术创新、环保公益等六大维度,并考量企业对零碳未来的布局、在年轻圈层的综合表现,《报告》发布了2025年度低碳案例。他们是:深圳市福田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京东、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正泰集团、伊利集团、宁波银行、浙江电力、玛氏中国、麦当劳中国、台达集团、新奥数能、同程旅行、华帝股份。
本次主题对话,也是中国新闻周刊出品的低碳主题视频栏目《“碳”索行动派》的特别节目,精彩内容即将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