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尚未盈利的德镁医药拟赴港IPO 康哲药业持股超9成

    2025-04-26 08:39

    每经记者 甄素静    每经编辑 张益铭    

    4月24日下午,康哲药业召开建议分拆德镁医药拟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的说明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建议实施的“实物分派+介绍上市”方式不涉及新股发行融资,股东将以分红形式取得德镁医药股份,可享有德镁医药独立估值溢价带来的潜在收益,同时其享有的德镁医药股权不被稀释。

    记者查询资料获悉,康哲药业持有德镁医药90.8%的股权,其余9.2%由两家雇员激励平台持有。日前,德镁医药已向联交所递交申请,申请批准德镁医药股份以介绍上市方式于联交所主板上市及买卖,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

    对于此次分拆,康哲药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德镁医药预计将可独立进行筹资活动,集团将可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同时,余下集团及分拆集团将提升各自业务形象与市场地位,从而提升各自吸引投资者及合作伙伴的能力。此外,分拆后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有利于支持业务的持续增长。

    近三年营收合计约15亿元,亏损1.6亿元

    此次拟分拆上市的德镁医药,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海南海口,业务围绕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研产销,提供从预防、治疗到长期护理的皮肤健康综合解决方案。公司产品矩阵聚焦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痤疮等高发皮肤病。

    在皮肤处方药领域,德镁医药主要产品管线包括三款已上市产品、四款处于临床阶段或后期阶段的候选产品及两款临床前候选产品,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AD)、皮肤挫伤、浅表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化脓性汗腺炎(HS)、结节性痒疹(PN)、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等主要皮肤疾病。

    此外,在皮肤学级护肤品领域,德镁医药代表性产品包括禾零舒缓系列产品与喜辽妥—壬二酸产品系列,此类护肤品主要针对患有特应性皮炎与寻常痤疮的消费者。

    记者了解到,德镁医药在研发上采取了合作研发与自主研发双管齐下的模式。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由超6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自建商业化团队,主要产品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于2023年5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并于2024年1月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不过,德镁医药在近三年的业绩期内,出现了增收未增利的现象,公司毛利率也有较大波动。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德镁医药分别实现营收3.83亿元、4.73亿元和6.18亿元,实现净利润为-5517万元、-470.3万元和-1.06亿元,毛利率分别为70.1%、76.9%及63.5%。

    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德镁医药在各期间从五大客户取得的总收入分别为2.84亿元、3.07亿元及3.79亿元,各占其总收入的74.2%、64.9%及61.3%。

    对于近三年收入增长及亏损额持续扩大,德镁医药表示,收入增长主要源自皮肤处方药及皮肤学级护肤品销售额增加,及由于同期多款产品推出所致;业绩报告期间录得净亏损,主要由于推广新上市产品产生了较高销售开支,以及为丰富产品管线而产生了较高研发开支。

    大药企“养小号”,分拆已是趋势

    从大股东康哲药业去年业绩来看,皮肤健康业务营收占比并不高。

    按照全药品销售收入口径来看,2024年,康哲药业皮肤和医美线的销售额为6.7亿元,同比增长18.2%,占比7.8%。

    德镁医药的收入主要由两条业务线产生,皮肤处方药销售和皮肤学级护肤品销售。其中皮肤处方药销售收入占比最高时达97.5%,2024年销售收入为5.37亿元,营收占比降至87%。而皮肤学级护肤品的销售近三年增长较快,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该项业务分别实现收入946.6万元、4774.4万元和8027.5万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5%、10.1%和13.0%。

    对于分拆后的业务定位,康哲药业表示,分拆完成后,德镁医药主要在中国内地运营皮肤健康业务,而康哲药业则聚焦于心脑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及眼科等专科业务,以及其他市场的皮肤健康业务。

    康哲药业还表示,此次拟分拆有助于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产结构。若成功独立上市,德镁医药将在资源配置、战略决策与品牌建设等方面获得更高自主权,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有望抓住皮肤健康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实现重大发展突破。

    德镁医药在招股书中表示,预期未来经营业绩将受到所售商品成本及经营开支波动的影响。销售开支是公司经营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们销售及推广活动的增加,预期我们的销售开支于未来将进一步增加,而经营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工成本。

    实际上,近年来在医药行业,大药企分拆热门赛道业务上市的案例频发。如早先的科伦药业分拆川宁生物、科伦博泰,药明系“一拆四”,以及长春高新、华兰生物等药企的分拆上市。这些案例中,大药企或因聚焦主业,或因拓宽融资渠道等分拆子公司上市,子公司虽上市地点各异,但业务均聚焦于热门赛道。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传统药企纷纷将创新药资产从母体“剥离”,甩开包袱,以单独上市的方式寻求资本市场的青睐。这一现象背后,既是大药企对自身业务估值的思考,也是优质在研管线价值的体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金正恩出席朝鲜人民军海军驱逐舰入水仪式

    下一篇

    A股定增一览:5家公司披露定增进展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