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车展季·大咖说 |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真正的L3必须像红绿灯一样边界清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1 15:36

    4月,工信部发布新规,要求车企与供应商提交L3级以上自动驾驶安全报告,智能驾驶行业迎来理性回归。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地平线拒绝价格战,专注芯片性能迭代。他认为,监管新规为行业铺设安全铁轨,未来技术发展反而会更快。余凯预测,2027年城区辅助驾驶或成为15万元以上车型标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亿美元。

    每经记者 刘曦    每经实习编辑 余婷婷    

    一纸文件为“狂飙”中的智能驾驶行业按下“刹车键”。4月16日,工信部发布了《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的公告,明确要求车企与供应商提交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报告,并禁止未经审批的大规模开放道路测试。这意味着,过去两年“堆激光雷达、抢落地场景、炒自动驾驶概念”的行业乱象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合规”的理性回归。

    政策急转弯背后,是行业难以回避的残酷现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因软件故障引发的投诉同比上升137%,涉及远程控制、自动驾驶等功能。当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短兵相接,企业如何破局?在“价格战”与“合规成本飙升”的双重挤压下,护城河又该如何构建?

    “行业的发展有一些非理性,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感觉被裹挟。”日前,在地平线2025年度产品发布会现场,创始人兼CEO余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面对行业价格战,余凯态度鲜明:“地平线拒绝卷入价格战,而是通过芯片性能迭代提升单车价值。”他预测,2027年城区辅助驾驶或成15万元以上车型标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亿美元,“行业的未来不在价格表上,而在技术曲线顶端”。

    行业理性回归:从“悬崖边”到“铁轨上”

    “新政不是限制,而是让行业回归正常轨道。”面对政策收紧,余凯显得比较从容。在他看来,过去几年智能驾驶行业“非理性”竞争愈演愈烈,“车企和供应商被裹挟着追逐自动驾驶的噱头,但地平线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智能驾驶如同智能汽车的“基带”,是重要的基础设施,给用户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等标准化的功能价值。

    面对当前众多车企喊出在今年量产L3级自动辅助驾驶,余凯直言,地平线2023年就曾预警“L3十年内难以实现”,而行业却陷入“今年量产L3”的集体狂热,“新政的出台,相当于为行业铺设了一条更安全的铁轨,未来技术发展反而会更快”。

    地平线认为,L3就是受限但清晰ODD(操作设计域)边界的L4能力智驾产品再加上L2全场景辅助驾驶。要实现L3,需要海量L2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车辆部署,以及海量实际道路数据充分验证,最终基于大量实车数据锁定清晰边界的ODD叠加必要的系统冗余,以此证明具备L4能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定位Tier2的地平线,在面对车企自研芯片的浪潮,余凯坦言“理解但不盲从”。“企业家有成为马斯克、乔布斯的梦想值得尊重,但产业终局注定是开放生态主导。”他以手机行业类比,“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苹果成功实现了垂直整合,其他玩家都依靠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智能驾驶领域,80%的车企最终会选择与供应商合作。”地平线的底气来自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其征程系列芯片已搭载超过200款车型,2024年上汽名爵出口欧洲的车型也采用了地平线方案。“我们不做封闭生态的挑战者,而是开放生态的赋能者。”余凯表示。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地平线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长53%,整体毛利率稳定在70%。“硬件是入口,软件定义毛利。”余凯解释,地平线硬件毛利率接近50%,而软件毛利率高达近100%。尽管调整后亏损尚未转正,但他预测盈利拐点将在2027年至2028年出现,“随着征程6系列芯片量产,单车ASP(平均售价)将成倍增长,2027年城区辅助驾驶或成为15万元以上车型标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亿美元”。

    技术拐点与生态赋能:未来十年的“确定性”

    “真正的L3必须像红绿灯一样边界清晰。”针对行业对L3级自动驾驶的争议,余凯给出了明确标准。他预测,城区辅助驾驶的技术拐点将在2026年至2027年到来,“一旦突破,普及速度会远超预期,就像4G手机迅速取代2G”。对于公众担忧的安全问题,他直言“技术曲线正在陡峭上升”:“未来十年是智能驾驶的黄金期,到2035年,L5级自动驾驶将成为每辆车的标配。”

    地平线的技术底气来自即将量产的征程6P芯片和HSD(Horizon Super Driving)系统。据悉,地平线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已与奇瑞星途品牌达成量产合作,计划于今年9月正式量产。此外,余凯特别提到与博世、电装等国际Tier1供应商的合作,“通过生态伙伴,地平线的技术可以无缝对接全球市场。”他表示,这种“平台赋能”模式,既避免了与车企的直接竞争,又通过标准化技术输出降低成本,“我们不做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藏在车企身后的‘隐形冠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面对车企“全栈自研”的执着,余凯直言“用户不关心技术是谁的,只关心体验是否足够好”,“无论是自研还是合作,唯一的检验标准是能否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他呼吁行业回归本质:“智能驾驶不是营销话术,而是安全、舒适、效率的刚性需求。”在余凯的规划中,地平线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迭代芯片性能、扩大开放生态合作、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余凯表示,“行业的终局一定是收敛的——20%的车企选择自研,80%拥抱供应商。而地平线要做的,是成为那80%中的‘最大公约数’”。

    面对智能驾驶按下暂停键的现状,余凯用“火车与铁轨”的比喻来阐述行业未来。他认为,理性规范不会拖慢技术发展,反而会让创新更可持续。正如火车跑得快是因为有铁轨的约束,智能驾驶行业也需要合理的规范来引导其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四大行股价齐创新高后,银行板块迎来调整,未来如何?

    下一篇

    截至2025年4月21日,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报1508.44点,与上期相比涨7.6%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