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黄胜
3月26日晚间,济民健康(603222.SH)的一则公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公司副总裁何清红及其团队因涉嫌伪造公司印章被立案侦查,这一事件不仅对公司的日常运营带来了冲击,更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市场信任度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公告内容来看,何清红于2022年2月加入济民健康,主要负责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及安全注射器国内市场的营销工作。其团队在销售过程中冒用公司名义用假章与经销商签署《补充协议》,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公司内部的管理规定,更触犯了法律的红线。据公告披露,2023年和2024年,何清红团队合计实现销售额约1.17亿元,然而,公司目前尚未能掌握经销商当前的库存规模,这意味着公司可能面临被经销商起诉,要求按照《补充协议》退货退款,并支付资金占用补偿的风险。
这一事件的发生,首先凸显了公司在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作为一家上市企业,济民健康在印章管理、销售流程监督以及高管行为约束等方面显然存在漏洞。公司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何清红团队的违规行为,反映出其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不足。公司管理层应当深刻反思,如何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其次,这一事件对公司的市场信任度造成了严重冲击。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的信任是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然而,此次印章造假事件无疑让市场对济民健康的公司治理和诚信度产生了质疑。尽管公司表示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并尽快召开董事会免除何清红副总裁职务,但这种事后补救措施难以完全消除事件对市场信任度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济民健康的印章造假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公司治理失败案例。公司应当以此为契机,全面审视自身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公司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关切,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和有效的沟通,重建市场信任。只有这样,济民健康才能在经历了此次风波后,重新赢得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