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太和水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公司股票在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后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曾尝试跨界AI算力业务。2024年9月,太和水子公司上海微瑆与上海嘉唐签订3.43亿元的算力大单。公司股东减持及二股东上海华翀拟高溢价转让股权未果,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每经记者 黄海 每经编辑 梁枭
上市四年,“水生态修复第一股”太和水曾卖起饮用水,也在去年下半年尝试跨界AI算力。但眼下,这家由大学教授何文辉一手建立的上市公司可能面临“披星戴帽”的命运。
1月24日盘后,太和水发布公司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提示公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2.71亿元至3.71亿元;预计2024年年度营收约1.3亿元至1.7亿元,低于3亿元。营收、净利水平触及上交所有关财务类退市指标的相关规定。
太和水并未在公告中给出详细解释。不过,2024年9月,太和水曾在子公司签下3.43亿元算力大单时回复监管部门:“有关收入(指算力大单)有可能存在被年审会计师认定为需进行营业收入扣除的风险。如算力服务器业务有关收入扣除,公司存在可能触及财务类退市的风险。”
太和水主营业务为水环境生态建设和维护、饮用水。于是,问题接踵而至:超3亿元的算力大单如何产生?又为何没能在去年营业收入中如数体现?公司跨界AI算力究竟成效如何?
过去半年时间里,上市公司围绕股东、资本、人员等方面变动不断。变化背后,或埋藏着解答上述问题的草蛇灰线。2025年2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走访,试图厘清太和水跨界AI算力过程中的种种疑问。
围绕跨界AI算力业务,太和水曾给出一条时间线。
公司于2024年6月启动对算力服务器行业的调研,并于当年6月7日成立了上海微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微瑆);8月引入专业团队;9月经过多轮沟通谈判,与上海嘉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嘉唐)签署了人工智能高性能算力服务器采购合同。
在2024年6月进行的董事会换届中,实控人何文辉退出了董事竞选,刚被聘任不足一年的财务负责人董斌接任成为公司董事长。
有关上述时间线,还有一则小插曲。
2024年7月23日,也就是太和水召开战略委员会扩大会议的同一天,公司曾公告原董事王兰刚辞任,并增补一名新董事武湛。武湛自2023年4月担任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此前,他曾在某头部科技公司担任重要岗位。
不过,到了去年8月太和水引入专业团队的时候,武湛以“工作已饱和”为由退出董事竞选。
到了2024年9月10日,太和水公告称,与客户上海嘉唐签订《2024年高性能算力设备采购合同》,约定由全资子公司上海微瑆向上海嘉唐提供人工智能高性能算力服务器,并提供安装调试等服务,合同总价(含税)约为3.43亿元。
太和水表示,算力相关合同属于太和水及子公司上海微瑆的日常经营活动相关合同,总金额约占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87%。若相关合同顺利履行,将会对公司2024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拓展公司及子公司在算力服务器的市场竞争力,并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太和水总部前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海 摄
记者注意到,彼时,太和水已经连续两个年度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且连续两个年度亏损,若该笔订单的收入最终被如数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公司将摆脱因财务类指标不达标而退市的风险。
上交所也火速发函,直指太和水可能存在财务类退市风险,并要求公司说明是否为规避财务类退市风险临时构造贸易类合同。
回函中,太和水称,上海微瑆已引入专业团队,拥有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工作也在稳步有序推进,因此上海微瑆具备实施相关交易的能力,交易不存在为规避财务类退市风险而临时构造的贸易类合同的情形。
不过,太和水也在回函中坦言,交易涉及的算力服务器业务仍处于拓展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业务收入,有关收入有可能存在被年审会计师认定为需进行营业收入扣除的风险。如算力服务器业务有关收入扣除,公司存在可能触及财务类退市的风险。
从结果来看,该笔算力大单或许不能帮助太和水避免被“*ST”。
针对该业务收入的相关问题,2月19日上午,每经记者通过电话与太和水聘请的审计机构希格玛取得了联系,并表达采访诉求。接线人员表示,将向相关人士转达,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希格玛是太和水在2024年11月29日新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太和水上任不足半年的董事长董斌也在当日辞职,此后董事长一职由太和水实控人何文辉侄子何鑫接任。
今年1月24日、2月10日及2月19日,每经记者多次就此联系太和水,均未获有效回复。太和水证券事务代表曾多次通过电话告知记者将相关问题发至董秘办邮箱,但截至发稿,记者前后发送的三封邮件均未获回复。
再来看看上海微瑆的专业团队以及设备厂房。
据太和水披露,上海微瑆口中的专业团队一共有12人,主要团队成员有8人,其中大专学历3人、本科学历2人、硕士学历3人。总经理李伟刚曾担任西门子华中区销售总监、阿尔卡特华中区销售总监、深圳追一科技南区/西南区销售总监、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AI服务部商务总监。
至于上海微瑆口中的自动化生产线,则搭建于公司从同行租赁的厂房。
据太和水披露,2024年7月23日,公司曾召开战略委员会扩大会议,确定了算力服务器的业务方向,并租赁厂房,购买生产设备。当月,上海微瑆位于石家庄新乐市高端制造园的制造装配工厂就已经建成。据悉,该厂房系向河北铠沙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河北铠沙)租赁的园区工业厂房,占地1300平方米,含生产中心、测试中心、仓储中心。
据河北铠沙官网,公司是人工智能基础架构的解决方案商。2月19日上午,河北铠沙方面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合作并非他经手,其并不清楚该项目的全貌。“反正都是同行,一起合作的。租赁这一块,不知道他们怎么签的。具体我没看到合同,应该是董事长与他们谈的。”
对于合作的具体内容,上述负责人表示,须向相关领导咨询后才能回复。截至发稿,对方仍未回应。
除了上述问题,最令外界关注的还是上海微瑆为何能拿下3.43亿元算力大单。
据太和水披露,上海微瑆参与的项目实为上海嘉唐于去年6月中标的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算力集群部分)一标段建设、维护、运营一体化项目。
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披露的公开信息,该项目要求90日历天内完成软硬件设备采购及安装,并集成调试完成。尽管项目工期较为紧张,但在6月中标后,上海嘉唐至9月才确定了采购方——上海微瑆,后者成立于2024年6月,直至8月才完成人员团队组建。
就在上海嘉唐官宣与上海微瑆合作的一周之前,2024年9月3日,上海嘉唐刚宣布与业界巨头新华三达成战略合作,拟在智算中心建设和运营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在工期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为何上海嘉唐没有选择更具经验的新华三,反而选择成立仅3个月的上海微瑆?
对此,记者相继采访了上海嘉唐和太和水,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有效回复。
半年时间过去,上海微瑆在太和水版图中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2024年9月,太和水曾表示要提升上海微瑆在算力服务器的市场竞争力,并表示将为上海微瑆积极洽谈其他客户。
到了2025年年初,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谈及上海微瑆未来发展规划,何文辉表示,将长期致力于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数据模型及农业算力基础设施服务领域的创新,协同生态伙伴,注入技术、资本等优势资源,提供大规模算力资源,满足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种植养殖数智化、智慧药物筛选、智慧农业机器人等领域的需求,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算力项目已交付,收到货款了吗?
2024年9月10日收到上交所问询函后,太和水在9月26日晚间给出回函。回函中,上海微瑆详细拆解了业务流程,并公示了原材料来源。
据悉,上海微瑆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核心高性能显卡模组GPU、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核心硬件及其他服务器组件、定制服务器机框、服务器主板(主流品牌技嘉等)、CPU(型号:8468等)(需外购)、内存条(主流三星等品牌)及IB网络接口卡等,单台算力服务器成本约为236.39万元。
上海微瑆单台算力服务器成本约为236.39万元
图片来源:太和水公告截图
合同约定,上海微瑆共须交付126台算力服务器。经简单计算,在总额3.43亿元的项目中,单是原材料采购费用就高达2.98亿元。
供货商方面,据太和水2024年9月26日披露的回函,上海微瑆参与项目中,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核心硬件及其他服务器组件的供应商为“美陈网”,即美陈网(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价3679.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美陈网在2024年9月27日才新增经营业务范围,将云计算设备销售、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集成电路销售、机械设备销售等涵盖在内。这个时间较太和水的回复函,还要晚一日。
2024年9月27日,每经记者曾就该业务咨询过美陈网CEO谢赉,但对方在表示“我向你推荐一个人”后,再未回应记者相关消息。2025年2月,记者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多次联系谢赉,但均未获得回复。
2月18日下午,记者就此咨询美陈网业务客服,但对方表示并未听说公司有该业务。记者亦前往美陈网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总部办公点,一位美陈网员工亦表示,自己未听说过该业务。“美陈网虽然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但我们自己都是租的(云服务)啥的。”
上海市普陀区大渡河路,美陈网总部位于信泰中心23层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海 摄
至于算力项目交付情况,2024年12月5日,太和水相关负责人在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人工智能高性能算力服务器合同已完成交付。”2025年2月19日下午,每经记者从上海嘉唐财务负责人处获悉,目前该项目已处于付款过程中。
问题随之而来:据太和水披露的相关合同内容,涉及项目结算方面,公司表示,上海微瑆整机组装完成后并送往上海嘉唐指定地点,交货日期为双方签订合同后4周内,上海嘉唐需在清点数量达到126台整机后3个工作日内支付全款,并在结清货款后验收。
如今,距离上海微瑆与上海嘉唐签订合同已过4个月,交付时间早已超过3日,项目仍处于付款阶段,太和水却未披露重要合同的相关变化。2月19日,记者就此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太和水方面求证,均未获回应。
2月19日下午,每经记者又就此提问上海嘉唐的财务负责人,对方以公司机密为由婉拒采访。
2月19日下午,记者前往上海嘉唐的办公地点。记者在现场看到,上海嘉唐办公地还悬挂着“大唐网络长三角运营中心”的标牌。针对与上海微瑆之间的合作问题,上海嘉唐的财务负责人以“业务同事不在办公室”以及“公司机密需请示领导”为由婉拒了采访。
上海嘉唐办公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海 摄
2月24日,每经记者进一步联系上述负责人询问“请示”进度,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跨界AI算力可被视为太和水陷入困境后的奋力一搏。自2021年上市以来,太和水的营收体量就开始连年下滑,2022年度、2023年度,太和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60亿元和2.87亿元,且营收持续低于3亿元。根据业绩预亏公告,公司2024年仍将亏损。
谈及业绩下滑,太和水在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里给出了两方面理由:
营收方面,受宏观环境影响,公司在建项目减少导致工程收入下滑;此外公司为加速回款,推动存量项目结算,项目结算扣减对当期营收冲减影响较大。
坏账及资产减值方面,太和水则表示,公司主要客户是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部分客户回款结算周期加长、难度增加。公司依规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和合同资产减值准备,针对无法回收的款项采取个别认定,对2024年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
与业绩一同下滑的还有太和水的股价,从发行价43.3元/股一路跌至如今的10元/股上下。2024年以来,随着限售解禁,一批上市前进入太和水的股东开始减持离场。
2024年4月及2024年8月,太和水股东上海诚毅新能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诚毅,持股比例4.74%)以及一致行动人上海陟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陟毅,持股比例0.02%)先后两次披露减持计划。到9月26日,上述两家股东完成减持,不再持有太和水股份。
此外,2024年6月7日,上海微瑆成立的同一天,太和水持股超5%的第二大股东上海华翀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上海华翀),也宣布将协议转让自己所持的大部分股份,占总股本5.94%。
上海华翀曾于2018年出资1.4亿元投资太和水,但上海华翀的“离场”计划最终落空。
在上海华翀入股太和水之前,其曾与何文辉签署过一份《业绩补偿安排协议》。双方约定,2018年太和水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8亿元,2018年太和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不低于5000万元。如出现差异,由何文辉补足。此业绩补偿协议并未在招股书中披露。
2018年度,太和水并未完成对赌业绩,其净利润为8401.98万元,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435.47万元。根据协议,何文辉应补偿现金6786.48万元。上市后,经多次讨要,何文辉仅在2022年8月25日向上海华翀支付了200万元。
2023年6月,上海华翀一纸诉状将何文辉部分持股冻结。截至2024年12月,该纠纷仍未解决。
在上海华翀宣布拟协议转让股份一周后,6月17日,接盘方明桥价值精选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下称明桥精选1号)浮出水面。转让价格定为19.5元/股,较2024年6月7日收盘价溢价85.7%。
上海华翀和明桥基金并未对外解释溢价原因。彼时,有关太和水跨界的信息也还未公之于众。
外界可以看到的情况是,自6月7日官宣拟转让股权起,太和水的股价开始进入波动上行区间,并在7月底摸高至16.48元/股,这也是太和水近一年来的股价最高点。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明桥精选1号的发行机构为深圳前海明桥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明桥基金)。明桥基金成立于2015年4月7日,在管规模0~5亿元区间。截至目前,机构共有员工7人,共发行产品11只,其中6只正在运作中。
据每经记者统计,近两年间,明桥基金曾拟布局过至少5家上市公司:包括广东明珠、联合水务、宝鹰股份、国光连锁以及此次涉及的太和水。
但2025年1月17日,明桥基金宣布终止交易,不再接受转让。一周后,太和水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和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
2月19日下午,记者通过多种方式联系明桥基金相关人士,但均未接通。
针对上海华翀该笔股权交易以及与何文辉之间的纠纷,记者于2月14日下午拨打了上海华翀的注册电话,接线人员仅回应“你找相关人士询问吧”,随即挂断电话。2月18日下午,记者又前往上海华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的办公地点。电话表明来意后,上海华翀仍以相同理由拒绝接受电话以及现场采访。
上海市黄浦区兰生大厦,悬挂有上海华翀大股东华麟资本的标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海 摄
经股权穿透,上海华翀背后股东包括上市公司大众公用(间接持有上海华翀约三成股份)。2月中旬,记者就上述问题联系大众公用董秘办,对方记录问题后表示将在核查后回复。截至发稿,对方暂未回复。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亦于2月10日、2月18日以及2月19日多次咨询太和水,但均未获回复。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1688522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