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香港首对“港产”大熊猫龙凤胎宝宝在海洋公园与公众见面,引发“熊猫热”。海洋公园推出“大熊猫宝宝乐聚时光”贵宾团,每人收费1500港元。这一轻奢团背后,是香港正着力打造“熊猫牌”,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推动“熊猫经济”发展。专家认为,香港发展“熊猫经济”有独特优势,但也需考虑避免同质化竞争,可打造熊猫家族特色IP。
每经记者 黄婉银 实习生 李旭馗 每经编辑 文多
大熊猫正在成为香港经济的一个新符号。
交费1500港元(1人),就可以参加香港海洋公园新推出的一个名为“大熊猫宝宝乐聚时光”的贵宾团。参团后可在海洋公园开园前半小时进入大熊猫展馆,无需排队轮候入场,还有工作人员讲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2月24日查询时发现,目前预约名额最早已经排到3月18日。
排队看熊猫的游客 图片来源:实习生 李旭馗 摄
2月23日正值周末,每经记者于上午10点抵达海洋公园的大熊猫展馆,展馆门口的队伍长得一眼望不到头,现场有五六名工作人员维持秩序。
排队约半小时后,每经记者才进入大熊猫展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相较于大熊猫展馆前的长队,海洋公园其他展馆游客并不多,无需排队即可进入。
2月16日,香港首对“港产”大熊猫龙凤胎宝宝在海洋公园“大熊猫之旅”展馆首次与公众见面,这对出生于2024年8月15日凌晨的大熊猫宝宝,被香港市民亲切称为 “家姐(姐姐)”和“细佬(弟弟)”。连同“盈盈”“乐乐”“安安”“可可”,香港目前共有6只大熊猫,是内地城市以外拥有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城市。
“家姐”和“细佬”与公众见面当天,海洋公园人气爆棚。上午10点整,海洋公园一开门,大家就小跑前往“大熊猫之旅”展馆,想要抢先目睹大熊猫宝宝的风采,很快大熊猫展馆就实行了客流管制。
2月16日当天,每经记者采访到了特意赶来参观的梁先生和梁太太,他们身着大熊猫主题服饰,携带各类熊猫元素物品,对熊猫宝宝赞不绝口。
“熊猫旅游”被写入香港特区政府最新施政报告。随着特区政府加码投入,大熊猫元素已全面融入香港城市景观,覆盖交通、文旅、商业等领域。目前,四川等地的“熊猫经济”已从单一门票向全产业链延伸,香港能否将稀缺的“港产”熊猫资源转化为独特的文化IP,从而成为新的文旅增长点?
2月20日,香港恒生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邝家麒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香港来说,“熊猫经济”虽难以快速拉升经济指标,但熊猫热潮起码能在气氛上带动经济、愉悦市民和游客的体验。他从市场营销学角度建议,构建“熊猫家族”IP,通过拟人化叙事展现6只大熊猫的日常互动与家族故事,改变单一参观模式。
熊猫周边很受游客喜爱 图片来源:实习生 李旭馗 摄
2月23日,每经记者采访了解到,游客在海洋公园“大熊猫之旅”展馆进行普通参观时,每次参观时间约为5分钟,为流水式参观,现场工作人员也会提醒不要停留太久。而在客流高峰期,参观时间会进一步缩短至1~2分钟。
而通过“大熊猫宝宝乐聚时光”贵宾团,就无需排队轮候入场,参观时间可达半小时,之后可一并使用海洋公园内的其他娱乐设施。这个贵宾团并非每天都有,一周大约有3~4场,每场限制人数为40人。据此计算,每场贵宾团收入约6万港元。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每经记者,报名大熊猫贵宾团的多为香港本地人,且多以家庭为单位。
图片来源:实习生 李旭馗 摄
“家姐”和“细佬”与公众见面的当天也刚好是周日。2月16日一大早,海洋公园便人头攒动,即便成人票价达到498港元,仍吸引了大批市民及游客提前两三个小时就在海洋公园门前排队等候进场。
开园半小时后,由于参观人数众多,海洋公园开始对“大熊猫之旅”展馆实行人流管制,参观者需领取不同时间段的门票分批入场。
2月16日当天下午,在海洋公园的出口,每经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参观的香港市民梁先生和梁太太。梁先生穿着一件绿色短袖上,上面印着树林和三只大熊猫的图案,梁太太的包上则挂着两只大熊猫挂件。在开始采访时,梁先生还从背包里拿出了一顶毛茸茸的、大熊猫样式的帽子。
作为“家姐”和“细佬”的粉丝,梁先生告诉每经记者,他们早上9点40分就已经到海洋公园门口等候了,“当时这里的人已经非常多了”。
海洋公园开门后,梁先生和太太直奔大熊猫展馆,在展馆门口排队近30分钟后,终于见到了“家姐”和“细佬”。“熊猫宝宝很有气色,很可爱,像人类小朋友一样活泼好动,看到它们让我们非常开心。”梁先生说。
海洋公园在官网披露,上述贵宾团的活动收益扣除成本后,将用于支持海洋公园大熊猫保育发展工作。
2月17日,海洋公园主席庞建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5个小时内,平均每小时有800~1000人次入馆,累计共有近5000人次入馆,打破该馆单日最多人参观大熊猫的纪录,贵宾团一经推出便反响热烈。
“公司照料的6只可爱大熊猫掀起全城热潮,将为香港各界带来丰富创意,启发更多融会中西的设计、装置艺术、主题商品、活动及美食享受等。”海洋公园在业绩报告中如是表示。
财报显示,2023/2024年度(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海洋公园总入场人数按年增长33%至314万,总收入按年增长41%至11.81亿港元,二者皆创5年内新高。但与此同时,海洋公园由盈转亏,2023/2024年度亏损7160万港元。
另外,海洋公园还推出了与大熊猫相关的特色工作坊,如用消过毒的大熊猫便便制作再造纸、为大熊猫制作窝窝头辅食等,收费为250港元/人。此外,大熊猫主题周边商品也从130多款增至400多款,涵盖毛毯、文件夹、贴纸等。
每经记者查询发现,目前6个月大的仿真熊猫宝宝毛绒公仔已经开启预售,售价为3288港元/件,购买一对有八五折优惠,预计4月下旬至6月中旬取货。
熊猫宝宝公仔 图片来源:实习生 李旭馗 摄
大熊猫展馆的出口直通大熊猫主题纪念品店,店里同样热闹,有不少游客在挑选纪念品。
2月23日,海洋公园纪念品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每经记者,近期最畅销的大熊猫主题纪念品是售价288港元的“超人家姐熊猫毛公仔”,设计灵感来自“家姐”三至四周大时的一张照片。当时的“家姐”皮肤尚为粉红色,带有稀疏的白毛,其双臂一伸一屈,酷似动感超人发射动感光波的姿势。
图片来源:海洋公园官网截图
大熊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强大?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该区官方公众号“成华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接待游客约46.0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约1840.11万元。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日本专家估算,仅大熊猫“香香”就至少带来了合人民币27亿元的经济效应。
内地各城市之外,香港的大熊猫数量最多。香港因此正着力打造“熊猫牌”,以期通过这一独特资源优势为旅游业注入新动能,推动“熊猫经济”蓬勃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大熊猫资源,去年7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曾亲赴四川商讨大熊猫赴港安排。不单单是海洋公园,从去年9月至今,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旅游发展局等多个特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举办各类以熊猫为主题的活动,从地铁到地标景观、酒店、餐饮场所等,文旅链条几乎实现全覆盖,在全港掀起大熊猫热潮。
2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教授苏钥机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成都等内陆城市,香港发展“熊猫经济”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沿海的地理位置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质,这使香港不仅能够吸引沿海地区的游客,更能辐射东南亚及西方客源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苏钥机还表示,香港现有的6只大熊猫涵盖了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段,这种较完整的年龄梯队也增强了香港“熊猫旅游”的吸引力。
不过,香港本地也有声音表示了担忧,熊猫并非香港独有特色动物,与内地其他城市相比,香港是否会陷入同质化竞争?
对此,邝家麒认为,香港与内地城市不一定会有直接竞争。虽然都聚焦在熊猫上,但香港是座金融城市,是中国的南大门,都是看熊猫,但香港的城市背景和环境会产生一种 “化学反应”。而且香港是国际化城市,有很多商务客人,他们来香港参加展览活动之余也会去参观熊猫。
“所以我觉得不能只把焦点放在熊猫身上,还要看当地城市本身的特性和配套,熊猫只是一个触发点,希望能产生一些‘化学反应’。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让熊猫经济的效益进一步放大,就应该确定一个主题,不只是单纯的参观,可以考虑从营销学的角度将六只熊猫进行人格化,像家庭成员一样,进一步拉近公众和熊猫的距离。”邝家麒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