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物市场。去年9月,康诺亚自主研发的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填补了国产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领域的空白。该药物已获批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康诺亚董事会主席陈博表示,公司专注于自免疾病药物研发,以差异化竞争策略立足市场。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魏官红
从全球市场来看,自免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已成为仅次于肿瘤疾病的第二大药物市场,也是全球重磅药物诞生的沃土。
根据赛诺菲发布的2024年年报,度普利尤单抗作为其核心产品,是公司业绩中最大的亮点。2024年度,度普利尤单抗的销售额高达130.72亿欧元(约合141.79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23.1%。
去年9月,这一重磅药物迎来了全球第二款、国内首款同类产品。由康诺亚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康悦达®(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填补了国产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领域的空白。随后,该药物陆续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近日,康诺亚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陈博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就首款国产抗IL-4Rα单抗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的诞生过程、后续布局等进行了分享。
康诺亚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陈博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在司普奇拜单抗上市以前,陈博最为外界所熟知的身份,是君实生物的核心创始人,以及首个国产PD-1抗体药物特瑞普利单抗的发明人。2016年,陈博创立了康诺亚生物,专注于自免疾病药物的研发。
在肿瘤免疫治疗最火热之时另换赛道重新出发,陈博是怎么想的?
2月17日,陈博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时回忆道,“成立康诺亚的时候,正是中国肿瘤免疫治疗最火的时候。当时投资人希望我们做肿瘤免疫治疗,但我们坚持先做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坚持,在最开始时以融资缩水为代价。
如今,陈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企业不应该去做投机的事,而应该顺势而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研发门槛的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其他更具潜力的治疗领域,自免疾病药物研发便是其中之一。如今,自免疾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疾病的第二大药物市场。
作为国内首个、全球范围第二个申报并获批上市的抗IL-4Rα单抗,司普奇拜单抗从一开始就希望做到同类最优。
“了解了同类药物后,我们第一时间就想能不能做一个比它更好的,做到同靶点最优。从机制上来说,不同于既往同类的抗IL-4Rα单抗,司普奇拜单抗依赖空间表位与靶点结合,这个表位与IL-4、IL-13结合位点邻近甚至重合,这就保证了在阻断IL-4Rα信号传导方面,司普奇拜单抗相较于同类药物会表现更优,起到的效果可能就更好。”基于这一重要发现,研究团队成功设计出司普奇拜单抗前导化合物。
“康诺亚还进行了多个靶点的不同药物设计,让它们自发竞争,谁的临床效果更好,就集中全部资源去推。”陈博表示。
据康诺亚微信公众号此前发文,司普奇拜单抗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单药治疗52周,司普奇拜单抗可实现持续改善皮损的“双9可达”治疗目标——即超过九成患者实现湿疹面积和严重指数程度改善75%以上(EASI-75),近八成患者实现湿疹面积和严重指数程度改善90%以上(EASI-9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建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试验中,EASI-75可以达到92%,EASI-90达到了77%,这两个数字是历史上没有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司普奇拜单抗具备“同类最优”潜质。
司普奇拜单抗成功分羹全球抗IL-4Rα单抗市场,而“先行者”度普利尤单抗已经通过多项适应证吸纳了大量患者,追兵们亦看到了自免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度普利尤单抗之所以能成为自免新“药王”,在于其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获批包括特应性皮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内的7个适应证。而“后来者”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9月,正大天晴的TQH2722是国内第9个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抗IL-4Rα单抗。智翔金泰、恒瑞医药、三生国健、麦济生物、荃信生物等企业研发的国产抗IL-4Rα单抗均进入临床III期阶段。
除了与同类产品的竞争,抗IL-4Rα单抗还需要与JAK1抑制剂竞争。截至目前,全球有多款JAK1抑制剂获批特应性皮炎适应证,其中的两个代表产品为艾伯维的乌帕替尼和辉瑞的阿布昔替尼,乌帕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59.71亿美元。国内,恒瑞的艾玛昔替尼于2023年6月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首个国产JAK1抑制剂。
从PD-1一头扎进自免领域,是否是从一场苦战加入到另一场苦战?
对于这个问题,陈博很乐观。他从市场容量角度分析称,单以特应性皮炎这一种疾病来看,中国有七八千万人的患者群体,中重度患者则有两三千万人。银屑病的患者规模远小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药物却远多于特应性皮炎药物。
西南证券2024年1月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我国特应性皮炎患者人数于2022年达7070万例,其中儿童/青少年达3470万例。预计到2030年达8170万人,其中儿童/青少年达3650万例。2022年我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达5.2亿美元,轻度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达4.1亿美元。未来,随着生物制剂渗透率的逐步提升,预计到2030年我国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达42.6亿美元。
除了市场容量,陈博认为,司普奇拜单抗作为国产药首家有时间优势,后续则要往起效更快、药效持续更长、使用频次更低的方向发展,同时较低医保负担。
在价格层面,度普利尤单抗在国内的售价为1508元/支,司普奇拜单抗的价格为1208元/支,但度普利尤单抗的优势在于,它已经被纳入医保目录。据中康开思系统数据,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在2021年(国内获批上市的第二年,即“入保”后的第一年),销售额大涨77182.1%;2022年销售额首次破10亿元,同比上涨193.2%;2023年再破新高,达18.07亿元,同比上涨74.6%;2024上半年销售额达10.67亿元。对司普奇拜单抗而言,进医保是一道必答题。
除司普奇拜单抗外,康诺亚身上还有一道标签——NewCo“常客”。NewCo是指过将创新药的海外权益授权给海外新成立的公司(NewCo),并引入海外资本和国际化管理团队,从而实现产品的国际化开发和商业化。这种模式不仅为药企带来了即时的资金支持,还通过海外资本的参与,加速了管线的全球化进程。但NewCo也有其弊端,包括首付款较低等,以至于为进行NewCo交易的药企带来“卖青苗”的质疑。
对此,陈博有自己的看法。他解释称,自免药物与肿瘤药物的差异在于肿瘤药物的临床评价指标多为客观指标,而非肿瘤药物的评价指标有客观和主观指标,所以非肿瘤药物要到海外进行独立临床相对有难度。“肿瘤药物的临床评价指标相对比较简单,比如以ORR(客观缓解率)、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等为主,评价指标相对比较客观,但自免药物的临床评价指标,有些是客观的,但更多时候是半主观半客观。因此,相比肿瘤药物,自免药物要获得国外大厂认可、直接通过对外授权模式出海,难度可能会更大。”陈博说。
其次,公司的资金储备,在中国BioTech(生物科技)企业中相对充裕,同时资金使用效率也比较高,而公司开展NewCo,并不单纯是想引入更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希望让国内的团队学习、积累海外临床开发经验,所以实际上看,这是一场“win-win”(双赢)的交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