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力帆科技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正式告别“力帆”时代。这家曾与“蔚小理”同期起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在经历“起大早赶晚集”的困境后,历经破产重整,最终获吉利方面入股。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又接掌帅印。旷视科技与吉利方面将如何重新定位各自角色?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文多
2月18日,力帆科技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SH601777,股价8.81元,市值398.3亿元,前称为力帆科技、力帆股份),这家曾顶着“A股首家民企整车上市公司”光环的企业,正式告别“力帆”时代。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琳 摄
回溯其新能源征程,这家曾与“蔚小理”同期起步的企业在经历“起大早赶晚集”的困境后,历经破产重整,最终获吉利方面入股。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又接掌帅印。
这一转变背后,也折射出重庆的产业升级雄心——在新能源汽车翻身仗告捷后,这座城市正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千里科技不仅承载着向“智能网联”转型的重任,更被赋予协同前沿产业发展的使命。
没能在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打下坚实基础的千里科技,能否在印奇带领下实现智能网联时代的弯道超车?当股东结构、管理层乃至公司名称都烙上“旷视印记”后,旷视科技与吉利方面将如何重新定位各自角色?
目前,留给市场的仍是未解答的悬念。
图片来源:旷视科技官网截图
2010年10月,力帆股份顶着“A股首家民企整车上市公司”的光环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其创始人尹明善也因此登顶重庆首富宝座。
2013年,公司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领域,计划实现混合动力轿车和新能源汽车量产。当时,其年营收突破百亿元,乘用车销售收入62.97亿元,占比超六成,一时间风头无两。
2014年,力帆股份豪掷22亿元在河南投建电动车项目,预计全部达产后能形成50亿元产值。而这一时间点,“蔚小理”都还未工商注册,可见尹明善的眼光足够超前。
但力帆控股的新能源战略却未能开花结果。2015年后,公司业绩起起伏伏,2016年出现扣非净利润首现亏损,直至2021年破产重整完成。当时吉利迈捷投资间接持股的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满江红基金,后更名为重庆满江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为力帆控股控股股东,上市公司更名为力帆科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吉利迈捷投资入股后,力帆科技意图以“换电车型”和“B端市场”两大抓手突破新能源市场作为新的突破口,推出了“枫叶”和“睿蓝”两个换电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市场对此反响不温不火。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段思瑶 摄
2022年,力帆科技营收同比增长117.5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扭亏。到了2023年,这一短暂的业绩向好并未延续,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1.79%,扣非净利润再度转亏。
汽车销量方面,2024年全年销售5.91万辆,同比增长39.77%,今年1月份,力帆科技的汽车合计销量同比下降43.27%,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31.01%。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端车型方面,力帆科技也始终缺位。
“地方政府希望引入吉利,注入车型,拉动产业发展。但吉利这几年并没有实际注入资源,所以‘睿蓝’表现并不好。而汽车企业的发展还是要靠产品力。”一位力帆股份的前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2024年,智驾时代呼啸而来。不管来不来得及,力帆科技亟待另一个“转身”。
当年7月,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旗下的重庆江河顺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河顺遂)以24.3亿元受让了吉利科技集团间接持有的力帆科技19.91%股份,印奇也于当年11月上任力帆董事长一职,“旷视烙印”就此更深一层。
放在更宏大的视野里,“力帆”得以拥有一次次蜕变的机会,也与重庆这座汽车城的产业战略升级不无关系。
重庆在上半场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重庆汽车产量在2016年达到315.62万辆,连续第三年登顶全国第一,但之后在2017年—2019年分别下降至299.82万、172.07万和138.3万辆。
承受转型阵痛的重庆很快采取应对措施,在2018年打出汽车产业“1+2”专项政策组合拳,力推重庆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
凭借长安汽车(SZ000625)和赛力斯(SH601127)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突围,重庆汽车产量自2020年起又重回增长轨道,重庆在2024年也重回“中国汽车第一城”之位。
眼下,重庆仍需打赢智能网联汽车的攻防战。
重庆市市长胡衡华在今年年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将重庆打造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重庆本地整车企业为此提供了底气,长安汽车于今年2月9日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志在面向全球打造中国智驾新名片。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赛力斯,同样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占据了不错的身位。
作为曾经的重庆名片,千里科技自然也是重庆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雄心的过程中不可放弃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旷视科技连接上千里科技背后,就有着重庆市政府的影子。去年7月,根据吉利控股集团微信公众号,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汽车集团、旷视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建设AI智行开放平台,构建“AI+车+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新质生产力标杆项目。
图片来源:微信文章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使得汽车的内涵已远超出其本身,它有望成为低空出行和机器人等前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千里科技也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
在今年2月12日对部分科技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调研中,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来到千里科技,他不仅对于公司正加速推进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研发等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希望千里科技抢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机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搭平台、扩产能、拓市场,充分彰显链主企业对全产业链的带动提升作用。
更名之后,印奇会将这家命途多舛的公司带向何处?无疑是外界最为关注的命题。
“公司将聚焦‘AI+车’的核心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全面增进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研发实力,持续扩大产能规模,全力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智能出行科技品牌。另外也会持续推动生态的资源整合,促进AI科技与高端制造的融合。”2月19日,千里科技方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1月24日发表的新春寄语中,印奇也表示,“AI+车”已是大势所趋,新的一年,公司要主动求变,全力以赴拥抱智能化变革浪潮,围绕“AI+车”的目标加快业务升级的步伐。
图片来源:微信文章截图
近年来,AI企业进军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大势。旷世科技在智驾领域也已取得一定的技术积累。
2024年11月,旷视科技方面人士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旷视科技在智驾方面拥有不俗的技术实力。具体来看,旷视科技在2021年开始布局智驾业务,基于在计算机视觉上的技术储备,旷视科技迅速切入到类似于特斯拉的、以视觉为主的技术路线。在算法方面,旷视科技拥有两套行业知名的BEV(鸟瞰图)视觉算法模型——BEVDepth和PETR,多次在全球自动驾驶权威技术榜单里位列第一。旷视科技同时还是业内率先将BEV感知算法运行在中低算力芯片平台的厂商,仅用主流方案五分之一左右的算力就跑通了BEV算法。
不过,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负责人郑利瑶看来,相比华为、大疆、Momenta,旷世科技在智驾方面还没有太多的成绩和重大项目定点。“旷视+千里科技”的组合,目前还无法确定有特别的竞争优势。
而且,跳过新能源成熟期直接切入智驾时代的成功案例寥寥。
“最近一波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几乎都表现不及预期。”郑利瑶向记者表示,同时智驾技术的门槛也在降低,成本、渠道、产品定义能力成为新的差异化指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则认为,由来自AI界的印奇来主导千里科技,是一个不错的突破性创新做法,目前汽车智能化仍处于成长期,千里科技的未来发展有望取得成效,值得关注。
另外,印奇与吉利方面之间的角色定位,同样会牵动着千里科技的发展走势。
千里科技2024年7月披露的股权结构显示,吉利产投持有千里科技控股股东满江红基金约50.94%的出资份额。但是,千里科技的实控人为重庆满江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满江红企业管理)。
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满江红企业管理由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江投资)和吉利迈捷投资分别持股51%和49%。两江投资在股权穿透后由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全资控股。
图片来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截图
印奇旗下的江河顺遂由海南江河安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江河安澜)持股100%,后者目前由永卓控股、海南千里智骐投资、鲍毅和印奇分别持有约40.82%、0.82%、37.96%和20.41%的出资份额。其中,海南千里智骐投资是江河安澜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印奇通过千里智骐实现对江河顺遂的控制。
不知千里科技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否也与千里智骐有着一定的渊源?
按照企业官网信息,永卓控股是一家业务涵盖钢铁、新能源、新材料、物流、建筑、金融贸易等产业的多元化企业,其在2023年的营业收入达1608亿元,但永卓控股在千里科技仅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未有代表进入千里科技的董事会。
鲍毅则是一名投资界人士,根据千里科技去年9月披露,他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现任沄柏资本主席,主要投资领域为数字科技、绿色经济以及跨国产业并购。
去年9月,印奇携手鲍毅一同进入了千里科技的董事会。
这或许也为印奇和吉利方面在千里科技中未来的角色变化埋下了伏笔。郑利瑶就认为,对于千里科技来说,在汽车主业疲软的情况下也急需注入新的优质资产,因此后续旷世科技AI业务能否整体打包进入千里科技值得关注。
前述力帆股份前高管也认为,印奇与吉利方面之间的磨合和定位分工将是重点。“印奇的个人IP是有价值的,但汽车产业团队,印奇要搭建。因此和吉利的协同很重要,如果吉利愿意在产业上扶一把,用印奇打造新IP和品牌,则有点机会。但如果吉利后退,反而会比较难。”
当“力帆”成为历史,“千里”能否致远?答案或许藏在重庆市政府的雄心、吉利的进退抉择,以及印奇团队的实战能力之中。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琳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