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20日9时,《哪吒2》全球票房已达17.29亿美元,冲进全球影史票房榜TOP8并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海外票房已超1200万美元。该片凭借“中国故事+特效奇观”打造了“神奇中国”印象。慕玲认为,电影是文化出海的有效载体,动画电影传播障碍较少,“高概念+东方美学”或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突破口。
每经记者 黄博文 每经编辑 董兴生
票房还在增长中。截至北京时间2月20日9时,上映20多天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全球票房已达17.29亿美元,不仅成功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也成功冲进全球影史票房榜TOP8、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与此同时,据猫眼专业版,在2月中旬在海外上映后,截至北京时间2月20日9时,《哪吒2》的海外票房已达1235.3万美元。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副主任、研究员慕玲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哪吒2》是中国向全世界递上的一张响亮的“东方文化名片”,凭借“中国故事+特效奇观”加持,能够打造“神奇中国”的印象。盘点海外票房靠前的国产电影,慕玲认为,在狭窄的市场环境中,功夫电影凭借其高概念属性和东方文化美学特质,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吸引力。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哪吒2》目前海外票房已超过1200万美元。从上映5天的总体表现来看,《哪吒2》在北美的票房累计值达到947.6万美元(注:2月18日北美票房数据暂未公布,记者通过上映5天票房减去前4日累计值820万美元,初步预计2月18日北美票房为127.6万美元。)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作为一名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华人导演、摄影,刘嘉杰也向记者分享了其对海外电影观众偏好的观察。他表示,海外本土观众兴趣更多聚焦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索。
谈及《哪吒2》,刘嘉杰认为,该片在动画制作和特效呈现上已跻身世界顶级行列,并且全球瞩目的票房成绩无疑能为电影市场注入强劲动力。然而,他也认为,尽管制作水准卓越,但影片在故事层面的叙述上仍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
“《哪吒2》能否在华人市场之外形成合力,仍需进一步观察。”慕玲表示。
慕玲从正反两面对《哪吒2》出海进行了分析。
在她看来,《哪吒2》无疑是中国向全世界递上的一张响亮的“东方文化名片”,凭借“中国故事+特效奇观”加持,能够打造“神奇中国”的印象。“在玄幻电影中加入个人奋斗、家庭亲情、邪不胜正等正面的现代价值,且该类型往往存在高科技加持下的宏大场景,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建构某种‘神奇’、积极的中国形象很有价值。”
同时,慕玲表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一特性也给海外观众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背景及神话体系带来了挑战,如对《封神榜》、混元珠等文化符号的认知度较低。此外,中国传统价值观如家庭观、孝道、天命不可违背、集体主义等,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导致海外观众在观影时产生困惑。”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月17日16时41分,《哪吒2》内地单一市场票房(含预售)突破120亿元,持续刷新全球单一市场票房纪录。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的强大号召力,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在慕玲看来,电影是文化出海的有效载体,其软传播特性对文化符号与价值观传递是潜移默化的。她举例称,好莱坞的全球化传播对美国文化及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电影从20世纪第五代导演在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开始,到如今进入全球院线,始终在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
慕玲认为,动画电影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影,传播障碍较少,尤其对青少年和年轻群体具有较高的适配度。这一群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刻板印象较少,为动画电影的全球传播提供了天然土壤。
回顾中国电影的海外发展历程,《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经典电影名列前茅,位居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前三名,出海票房分别达到2.13亿美元、1.49亿美元和8002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海外票房靠前的国产电影,多数集中在武侠动作片这一类型。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对此,慕玲解释,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符合“高概念电影”的特征。功夫电影通过精彩的竞技打斗吸引海外观众,文化障碍相对较少。“好莱坞电影,尤其是漫威系列,其全球化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概念电影策略,即通过视觉吸引力、简洁的情节和易于理解的剧情来吸引广大观众。这本质上是一种以营销为导向的电影生产方式。”
慕玲还提到了功夫电影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中的历史传承。她表示,自2000年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功夫电影在美国市场形成了“武林天地”的中国形象,成为对抗好莱坞冲击的一种方式。在狭窄的市场环境中,功夫电影凭借其高概念属性和东方文化美学特质,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吸引力。
此外,导演的国际化视角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使得电影如《卧虎藏龙》中的东方意境与中西共享的价值观相结合,如玉娇龙的角色展示了勇于反抗、追随内心的现代女性精神。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