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朱成祥 每经编辑 陈俊杰
丨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丨
NO.1 华友钴业:控股股东拟增持3亿元至6亿元公司股份
2月13日,华友钴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友控股拟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年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A股股份,增持总金额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不超过人民币6亿元。增持计划不触及要约收购,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点评:华友钴业控股股东华友控股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持公司A股股份,增持金额在3亿至6亿元人民币之间,这一举动显示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此次增持计划不涉及要约收购,也不会改变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因此不会影响公司的稳定性和战略方向。
NO.2 振华新材:预计明年三元材料的装机量市占率会增加
2月13日,振华新材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结合应用场景来看,在车端,今年推出的大增程电池,其纯电续航提升至400公里以上,基本可覆盖日常出行,同时辅以油箱缓解里程焦虑。目前众多车企纷纷推出搭载大电池的增程式车型或计划加大增程式车型的研发投入。基于能量密度和循环要求,大增程电池目前主要使用三元电池。此外,从固态电池、低空等高能量密度应用场景来看,也有利于三元材料,预计明年三元材料的装机量市占率会增加。
点评:近年来,磷酸铁锂材料一直为市场主流,三元材料受到压制。然后,随着大增程电池的推出,以及固态电池的发展,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或将迎来发展。预计明年三元材料的装机量市占率会增加。不过,磷酸铁锂电池也在向磷酸锰铁锂电池发展,且通过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来提高能量密度,即三元材料的竞争对手也在快速进步之中。
NO.3 “打一针”让锂电池寿命增十倍,复旦新成果登上《自然》
2月13日,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当锂电池的寿命即将终结时,为它“注射”一针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维持1万次充放电,且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仍然一样。这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高悦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相关研究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为题,2月13日发表在《自然》主刊。
点评: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团队的研究成果显著,通过注射新分子使锂电池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和寿命。这一技术突破对于锂电池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它为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推动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行业的发展。其次,这一技术可能降低电池更换频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市场应密切关注这一技术的后续发展和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挑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