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非遗匠人肖云峰正努力探寻秦漆这一古老技艺的新生之路。
秦漆源于天水,发祥于秦岭腹地,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从西周祭祀礼器到秦朝宫廷用具,其“上黑上红”的独特漆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018年起,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肖云峰通过家族工作室完整保留36道工序,并在西北大学开设课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培养出200多名专业匠人。
面对工业化冲击和市场认知混乱,他推出漆艺首饰系列,融合3D打印技术降低成本,同时开展“漆园研学”项目,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割漆、制胎等工序。肖云峰致力于构建文化认同,推动秦漆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每经记者 张静 实习生 刘宇飞 西安 每经编辑 贺娟娟
秦漆,是一项古老的技艺,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从秦人的发源地一路走来,历经岁月变迁。在现代社会,秦漆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在非遗匠人肖云峰的坚守与创新下,也在努力探寻新生之路。
秦漆是中华漆艺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分支,源于秦文化。其发源地在天水,秦岭腹地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漆树生长,这里产出的漆液产量和品质都很好。
从西周时期的祭祀礼器,到秦统一六国后的宫廷用具,秦漆一直秉持“实用为本”的特点,其“上黑上红”的漆色搭配,既是秦文化的视觉符号,也蕴含着《周礼》中“玄纁天地” 的哲学内涵。
肖云峰家族七代人传承秦漆技艺,是秦漆文化延续的体现。在清代道光年间,他的先祖便在天水建立漆树种植园,形成了“种漆-割漆-制器”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把工艺和地域生态紧密结合的模式,让秦漆有了独特的“在地性”。漆器上的秦地山水纹样、器具造型中体现的关中生活智慧,都是千年文化沉淀的具体表现。
肖云峰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他清楚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存在断层危机,所以构建了 “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在传承秦漆技艺上进行了多种有效的探索。
在秦岭脚下的家族工作室,完整保留着从漆树种植到成品打磨的36道工序。肖云峰的父亲仍然坚持手工制作漆器胎体,这种“木匠-漆匠”的技艺结合,让传统技法得以完整传承。工坊采用“师徒制”培养模式,在13年里培养出了200多名专业匠人,其中不少新人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从2018年开始,肖云峰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开设《传统漆艺与现代设计》课程。他把“百里千刀一两漆”的匠人哲学带进高校,课程不仅传授技艺,还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漆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通过讲解漆树全株利用,揭示传统工艺中“物尽其用”的可持续理念。
在陕西多所小学的劳技课堂上,肖云峰团队研发了“漆艺启蒙工具包”,把复杂的髹漆工艺简化成可操作的体验课程。孩子们用天然大漆绘制漆画,这种“以美育人”的实践,慢慢改变着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看法。调研显示,82%的学生觉得“漆器比塑料制品更有温度”。
不过,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秦漆传承面临很多严峻问题。天然漆采集遵循“三伏割漆”的古法,单棵漆树年产漆不到250克,成本很高,而现代化学漆的工业化生产改变了价值体系,市场对“漆”的概念认知也变得混乱。
在西北大学的教学中,肖云峰发现设计专业学生对漆艺的兴趣大多只是“猎奇”,创作时“形式大于内核”,这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层矛盾,技艺传承面临代际危机。
秦漆制作“从漆园到工坊”的全流程把控模式虽然保证了品质,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家具企业合作开发漆艺产品时,工业化生产对工序简化的要求和传统标准产生了根本冲突,产业链生态断裂。
面对这些困境,肖云峰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他在工作室入门墙上展示“漆”字的甲骨文演变图,要求学徒理解其中“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开展“根脉教育”,培养新一代匠人的文化自觉。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他推出漆艺首饰系列,把传统纹样解构为现代设计语言,通过“大漆+3D打印”技术融合,在保留天然漆温润质感的同时,缩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在秦岭漆树种植基地,“漆园研学”项目让游客亲身经历割漆、制胎、髹饰的全过程。参与者不仅能得到专属漆器作品,还能通过扫描漆器上的数字水印,查看每道工序的匠人信息,重新构建对传统工艺的价值认知体系。
秦漆传承之路,是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前进的过程。肖云峰怀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在现代环境中努力重建文化认同。就像漆器表面历经数十遍打磨的漆膜,文明的光泽会在岁月磨砺中更加耀眼,秦漆这一古老技艺也会在传承与创新中迎来新的辉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