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外贸如何保持持续创新发展,是一大挑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应通过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式应对外贸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每经记者 温雅兰 每经编辑 张凌霄
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2025年的外贸前景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趋势。技术的发展、关税壁垒的影响等,都要求中国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深化。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哪些应有之义?我们又应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从构建战略互信、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共享中国市场与需求,以及注重制度型开放等角度进行了解释。
“不要急,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水到渠成的。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力量,所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要做的是埋头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比如不断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经济国际化的程度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张燕生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外部环境“风急浪高”
2025年,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外贸形势下实现逆势增长,是我国外贸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和AI等新科技革命成果相继涌现,都冲击着既有的国际秩序和全球经济格局。
近期备受关注的美国即将加征普惠式和歧视式关税问题即是美国用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推动美国再次伟大的一个经典案例。11月25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将对进口自中国的所有商品额外征收10%的关税,并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此外,美国还将对世界加征10%的关税以惩罚各国对美贸易不公平不对等,将对中国加征60%的关税以惩罚贸易不平衡。
美国的关税政策并非针对某一国家,而是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部分,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国家安全威胁、不公平贸易行为及制造业岗位流失等问题,减少贸易赤字。
“但是,美国加征关税的实质并不是为了缓和贸易不平衡,反之,是为了借此扩大全球资本投资美国、美资回流美国、美国国内资本扩大投资,结果是进一步加剧贸易不平衡,同时使美国经济更加繁荣,美国再次伟大。所以,用反制或者扩大进口的策略来解决贸易不平衡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只会使美国一方面筑起更高的关税壁垒、规则壁垒、数量壁垒,另一个方面不断扩大贸易不平衡。最好的策略是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张燕生分析道。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为中国今年的外贸发展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在张燕生看来,要应对这些挑战,“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政策、政府、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怎么能够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共享中国市场与需求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特别强调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这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当前的中国正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其参与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正由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低成本优势转向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完整、数据资源海量等优势。
张燕生表示,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四十年前的样子,所以如果对外开放仍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利用别人的市场和资本来发展自己,那么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就可能会越来越紧张。反之,通过扩大内需,和世界共享中国的市场和需求,我们的发展对于世界来讲才是机遇,才能实现共赢。
“为世界发展提供动力、提供需求,并且分享中国的这个市场,就是我们提到的新发展格局。简单来讲,新发展格局就是三句话,即内循环主导,双循环相互促进和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张燕生分析。
“高水平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解决好高水平对外开放怎样能够服务于扩大内需战略?如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增加高增值消费、高增值投资;完善公共卫生教育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二是怎样能够服务于双循环战略?如促进RCEP经济一体化进程。三是怎样服务于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如不搞赢者通吃,推进有饭大家吃、有事共商共建共享。四是安全、外交、网信、商务、发改等应该怎样配合?如这些问题解决好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就会取得显著效果。”
张燕生认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可以从制度入手。张燕生以生物医药为例解释道,中国的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发展势头很好,这得益于中国的相关医药监管制度与美国自己非常接近了,基本实现了规则相通相融。差距主要体现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如监管人力投入仅为美国的1/10。“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型开放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张燕生还提到,现在的企业家都非常优秀,他们离世界和创新都非常近,而中国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构建战略互信是第一要义
从全球层面来看,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着重在哪些方面?
国家间的互信是其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石。“构建战略互信是第一要义。”谈及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外贸环境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张燕生脱口而出。
他表示,我们不仅要与“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南方市场等国家和地区构建战略互信,更要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强国以及邻国建立战略互信。
战略互信的增进,事关扩大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增强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的正能量。其中,元首外交是增进战略互信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元首外交中,通过国家间共同努力在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落地执行等问题上达成共识,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其他成员国进出口达到了9.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同一时期,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5.21万亿元,同比增长6.3%。
“搞对抗,人心会渐行渐远,做工作,人心会渐行渐进。”张燕生谈到:“从研究的角度看,中美元首外交是增进战略互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此,是否可以就两个到四个全球性重大问题沟通交流对话形成共识。比如关于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半岛冲突等世界热点问题能否形成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共识;关于战胜癌症等达成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的共识;关于清洁能源、核能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关于严格管理和控制通胀、通缩等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协调达成共识等。”
让全世界更容易来到中国
除元首外交外,张燕生还提到,促进签证的便利是增进战略互信的另一关键。“通过航班的便利、人员往来的便利等各种方式,来促进世界和中国的人员交往。”
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适用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华外国人数量同比上升132.9%。
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即日起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新增21个口岸至60个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过境免签的外国人可以在24个省(区、市)允许停留活动区域内跨省域旅行。
过境免签等政策不仅吸引更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促进文化交流,还推动着服务贸易出口,同时提振国内消费市场。
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华旅游观光、投资洽谈、探亲访友,点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以“China Travel”为主题的媒体流量在国际互联网突破10亿。
为保障政策落地实施,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开查验通道,提供多语种服务,启用新版边检现场标志等,提升旅客入境便捷度;会同商务、文旅、人民银行等部门,畅通“吃、住、行、游、购、娱”,提升旅客生活便利度。
“最近北京的地铁已经开始采用国际标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够看到自己熟悉的语言,而这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体现。”张燕生提到:“开放不能只聚焦于外贸、外资,如何从普通人的层面入手发展,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