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警惕“流量商帮”

    天府新视界 2024-09-23 12:35

    图片 自媒体是个江湖。古老的人情社会、结社传统,遇上深度分工的互联网内容产业,于是毫不令人意外地形成了自媒体江湖的山头林立所谓的“流量商帮”乘势崛起。它几近庞然大物,却往往化于无形。若隐若现间,遍地传说。
    近来,对于“流量商帮”的揭秘,一跃成为热门话题。其惯用的论述策略,乃是以籍贯为合并项,继而描摹出流量江湖中“地方派系”的形象。网文中的他们,简直神乎其神。比如说,神秘的“××帮”,被指主攻媒介采购和账号孵化,能够批量起号,也能“消化各种小广告”,更能把“数据”做得又便宜又好看;此外,还有某地农村的“××帮”,据传一度占据国内图文流量的半壁江山……
    图片
    总体而言,关于地方“流量商帮”的叙事,大多都很难称之为严肃的田野调查和实证性研究,其更多只能算是一种复合的经验性观察,真真假假掺杂,纪实与演绎交织。且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流量商帮”的剖解、归类,籍贯只是要素之一,倘若按照“校友”“前东家”“资本系”等等视角追根溯源,我们同样能看到其中“分门别类”的清晰脉络。应该说,自媒体的乡党化、圈子化,的确有迹可循,也不难理解。
    社交媒介上,大量的垃圾账号,构成了平台的“腐殖层”。此前警方通报,江西某公司负责人王某某,一共经营了5家“MCN机构”,运营账号842个,一天就能生成4000—7000篇文章,其粗制滥造甚至不乏虚假信息。但就是此类批量输出的劣质账号、劣质内容,却给平台带来了人气。它们起到了暖场效应,让平台看起来“活力”十足。这种虚假的繁荣,极具欺骗性。某些平台如饮鸩止渴,对之欲罢不能、弃之不忍。
    人情社会中,所有的商业行为,背后都难免有亲缘的影子。投亲靠友的多了,沾亲带故的“密度”也就大了。起号、接商单这门生意,拆解到底层架构,其实还是劳动密集型。特别是“AI做号工厂”崛起以来,“以量换量”模式大行其道,这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于是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有钱一起赚”,亲戚照应、熟人介绍、同乡相聚,久而久之,也便人以群分了。
    此外,经由内部孵化、风险投资、交叉入股,以及“大带小”“老带新”等等路径,不少自媒体团队如“细胞分裂”般不断复刻、繁衍,最终形成了不可小觑的一脉、一派。 

    图片
    自媒体的圈子化、商帮化,隐约预示了某种普遍性的风险,那就是人脉、资本和密集劳动力所驱动的“内容工业流水线”,正在扭曲信息生产、舆论表达的自发秩序。
    一方面,量产的“低品质”内容,拉低了信息的质素。此类团队,惯于通过传播谣言、偏见、假新闻与对立的情绪等,来攫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一切瞄准流量,一切为了爆款。至于说事实与真相,则并不被太过考量。久而久之,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拨弄是非也便成了常规操作,局部信息市场的乌烟瘴气,背后总有它们若隐若现的影子。
    另一方面,“带节奏”成定制服务,扭曲着原生的舆论场。梳理过往案例,我们会发现,某些热点发生后,经常会有脉冲式、整齐划一的刷屏、冲榜动作;某些产品上市后,铺天盖地的“追捧”以及对竞品恶意满满的“攻击”,也是山呼海啸、压倒一片。试问,当“意见”“观点”可以被采购、被批发,那么舆论场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又有多少“热搜”“舆情”,其实是“砸钱听响,氪金换音量”呢?
    “流量商帮”的坐大,折射出自媒体内容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网络空间的“再中心化”,也是传播“拟态环境”的幻设化。其对真实信息、多元声音的屏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图片
    显而易见,上述种种现象,带来了新的治理课题。一种可以被购买、可以被驱使的“人多势众”“众口铄金”,一批以接单恰饭为生、看钱说话为业的“账号矩阵”,加剧了“信息与真相”“数据与实态”的背离。为此破题,必须有穿透性的监管,要洞穿杂芜表象,看清暗影里的“提线人”。除依法依规查处造谣、水军、拉踩引战、煽动对立的网络账号外,同样需要顺藤摸瓜,触达账号背后的操盘者及其产业链,并予以针对性规束。强化源头治理、生态治理、联动治理,如此才可抓住根本、事半功倍。
    图片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蒋璟璟 编辑/郭书琼 梁庆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上一篇

    村里那些年轻人:种田的诱惑

    下一篇

    排队看1400年前的蛀牙,why?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