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下大模型在to B侧的商业化远没有大家想的这么欣欣向荣,在B端应用上,行业壁垒相对较深。其次,中国的企商对于自有行业化数据保密性要求比较高,真正设置了核心业务的,他们更多愿意是(以)私有化部署形态做。但真正走私有化路线时,反过来也影响大模型跟行业的结合,特别是复制和推广。这个某种意义(上)讲也形成今天的瓶颈。”腾讯集团副总裁李强说。
每经记者 黄婉银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当前,全球经济疲软、行业内卷加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成为企业普遍共识。毫无疑问,如何在逆势中重塑增长,已经成为每一家企业的必答题。逆势寻求新增长,就是在为困局找解法,为发展找路径。
作为云服务提供商,腾讯云的增长动力之一就来自如何助力企业打开增长新密码。
“合作伙伴面临的问题跟我们云厂商面临的问题基本类似,传统泛互(泛互联网)的市场已趋饱和,增长较缓。”近日,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应该把精力放在友商,更多应该放在大的环境,寻找新的机会在哪里。与其在一个红海市场卷,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更重要。无论是腾讯云自身还是推动合作伙伴增长,都是希望进入到更多行业,进入下沉市场。
另外,出海模式的转变,也给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云计算需求的增量。在包括游戏、娱乐等的泛互联网行业,腾讯云2024年上半年出海业务增速超70%。
腾讯2024年Q2财报显示,当季总营收1611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截至目前,合作伙伴数量已经突破11000家,共同服务的客户总数超过200万家。三年来,收入过百万元的合作伙伴数量增长了150%;两年来,腾讯会议伙伴收入增长355%。
腾讯云副总裁、产业生态合作负责人杨晨表示,追求生态的繁荣是腾讯云的目标,但数量并不是体现生态繁荣唯一的目标,生态的质量相对更加重要一些。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市场环境相对充满挑战的大背景下,从腾讯自身来讲,重点还是要打磨好产品,练好内功,跟伙伴们一起提升客户端拓展和运营的服务能力,这才是根本。
很长时间以来,腾讯云to B生态合作的思路是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云副总裁吴奇胜指出,未来一年,腾讯以开放的心态和把“半条命”交给伙伴的思路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过去我们还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对一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伙伴还给予一些资源倾斜,对于做得不好的伙伴做了一些清退。未来更多不是看中11000家这个数量,更多的是有一套评价机制,让伙伴在这里既能挣到钱,又能让我们的业务共同成长。这是核心理念。”
李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腾讯的基因就是非常注重与合作伙伴、生态的共赢,而这种共赢,能够看到无论是政策的出台、对待合作伙伴支持的力度,和市场友商截然不一样,腾讯很少出台一些政策冲击到合作伙伴,反而是更多的支持,支持伙伴扩大市场。
“我们是坚定的,不是口号,我们砍掉了大量的集成、交付、咨询、定制化开发业务,而这些业务实际上都交给了合作伙伴来干,有更大的‘蛋糕’给到合作伙伴,来让这个生态变得更加繁荣。”李强补充称,腾讯云在支持合作伙伴,帮助合作伙伴做转型,不仅仅做云原生类的企业,因为云原生类的企业慢慢进入到存量市场,进入到新行业。腾讯云帮他们做培训、赋能,一起联合做行业化的解决方案,支持他们到下沉的市场开设新的机构,腾讯云也招募下沉市场当地的合作伙伴,参与到腾讯生态体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情况越来越明显。
中国有超过5000万家的企业(2023年底数据,中国市场主体中企业数为5826.8万户),这些企业是以往很多厂商包括腾讯云在内难以直接覆盖的,它们可能遍布中国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的城市,所以下沉成了必然趋势。
李强指出,发达地区收入的规模依然占腾讯云的大盘,但下沉市场增速非常快,可以为市场带来不错的增长预期。无论是发达地区云的存量还是早期云原生客户存量,慢慢都进入了存量市场。下沉市场尽管体量上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还比较小,但增速远远超过发达地区。
“所以即便是在下沉市场的企业,他们也意识到云计算对于企业的降本是很好的手段,所以下沉市场我们看到还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反馈,我们也会继续坚定地在这个领域进行投入。”李强说。
下沉市场除了增长空间大,盈利状况也好过头部客户。李强从公有云的份额情况观察到,头部大型企业公有云收入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中长尾市场的客户,虽然一个合作伙伴可能客单价每年只有几千块到上万块,但其盈利状况可能比头部客户毛利高很多,而且它采取线上电销方式经营,相对成本也较低,可以做近十亿元的规模。
因此,李强也对记者坦言,中国企业的数量极其庞大,中长尾的力量非常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潜力也能支持合作伙伴的业务越做越大。
AI大模型带来的云计算需求,特别是智能算力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这已经成为过去一段时间云计算厂商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在李强看来,大模型应用在容错率相对高一些的场景会更好一些,比如知识管理、营销、客服、代码、智能风控等领域。除了大模型本身,一套稳定、高性能的AI基础设施尤为重要,它能真正帮助客户低成本、低门槛地把技术落地到业务场景,带来效率和成本的最优解。
目前,腾讯已经构建起了全链路的AI大模型产品矩阵,打造了20多个行业大模型,覆盖50多个行业。9月5日,腾讯宣布推出新一代大模型“混元Turbo”,相比前代模型,腾讯混元Turbo的性能有显著提升,训练效率提升108%,推理效率提升100%,推理成本降低50%,解码速度提升20%。
目前,腾讯混元在腾讯云上提供了多种尺寸的模型服务,通过API、专属模型、精调模型等接入和使用方式面向企业及个人开发者全量开放。
“其实当下大模型在to B侧的商业化远没有大家想的这么欣欣向荣,在B端应用上,行业壁垒相对较深。其次,中国的企商对于自有行业化数据保密性要求比较高,真正设置了核心业务的,他们更多愿意是(以)私有化部署形态做。但真正走私有化路线时,反过来也影响大模型跟行业的结合,特别是复制和推广。这个某种意义(上)讲也形成今天的瓶颈。”李强补充称,在一些复杂的应用方面,大模型可能也还没达到传统行业的要求,但腾讯一直在进行很多有力的尝试。整体来看,大模型商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