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杨卉 每经编辑 魏官红
8月21日至8月25日,2024 WRC(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一场“科技改变生活”的探索随之展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此次大会观众参观热情高涨,多个展厅开启“人从众”模式,高度逼真的“苏轼”、能握手的机器狗、会打“咏春拳”的人形机器人、不用休息的“摊煎饼机器人”等产品附近聚集了大批观众。据悉,本次展会共有169家企业,600余件创新产品参展,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
围绕着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在大会论坛上,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代表主办方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以下简称《展望》),从人工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设计、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十个方向进行解析。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
具体来看,《展望》指出,从零部件配备及设计来看,未来高爆发电机、高算力芯片、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长续航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将构筑起更加稳定、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硬件系统;基于神经网络、图语法、进化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够根据场景和任务需求,自动构建人形机器人的腿足、手臂、躯干等模块,实现形态和控制的协同优化。
运动智能方面,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适应更多斜坡、阶梯、门槛等复杂地形和狭窄环境;在下半身抖动的情况下将通过双臂协作,使用人类的工具和装备,完成高性能操作任务。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
AI交互方面,《展望》认为,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将通过融合语音、图像、文本、传感信号、3D点云等多模态信息的模式,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任务中的泛化能力;构建大规模、标准化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将有利于提高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仿真训练和算法迁移的能力。
此外,《展望》还提到,未来具身智能既不是单纯的虚拟环境下的计算机仿真,也不是完全偏于物理空间的机电系统,而是与人形机器人系统紧密相关。受人体结构和神经机制启发的人形机器人将从内向外地模拟人的肌肉骨骼系统和神经机理,有望搭建更接近人的高效稳定系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