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认为,从传统的文化观光旅游模式,到如今更加注重个性体验、融合在地文化的人文旅行,是当下及未来市场的细分趋势,更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机制,它背后体现了文旅消费场景一次新的“跃迁”。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唐元
从有风的地方大理,到火遍大江南北的阿勒泰,再到今天话题的主角——川西深处的巴塘,文旅最新趋势一直都是我们的关注焦点之一。
8月9日-11日,一场以“在海一样的山里”为主题的活动在川西高原深处的巴塘落下帷幕。在这场由巴塘县人民政府主办、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集群承办的“巴塘艺术旅行季”中,来自成都的资深文创业者跨越山川的阻隔,完成了一场跨界的对话与试验。
某种程度上,成都文创人深入川西地区,挖掘文旅的“富矿”,不是一件什么新鲜事。但以艺术为媒介,音乐为桥梁,去搭建一个跨区域、跨界别的“文创平台”着实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多年以来,从文创企业CEO到“平凡人演唱会”的导演,知名创意人冯伟操刀过众多的文创项目,还和金星一起出品过舞蹈音乐剧,他始终在大胆地探索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文创项目。
作为这次“艺术旅行季”的主要发起人,他认为,从传统的文化观光旅游模式,到如今更加注重个性体验、融合在地文化的人文旅行,是当下及未来市场的细分趋势,更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机制,它背后体现了文旅消费场景一次新的“跃迁”。
本期“围炉谈文创”栏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特地邀请到冯伟来分享他关于“人文旅行”的最新观察与实践。
过去十年,虽然国内文旅市场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文旅资源开发、运营、持续转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碎片化表达”与“掠夺式开发”的现象。
在冯伟看来,“很多地方的确由于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原因,在社交网络声量较小,对流量非常渴望。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流量是短暂的、不稳定的,真正需要‘修炼’的是文旅资源的转化能力。在这一点上,切勿本末倒置。”
以贵州的村超、村BA为例,冯伟向记者分享道,“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他们身上不可替代的魅力。无论以什么方式出圈,在流量面前,这些现象能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跑马圈地’‘网红流量’这些都是短期的举动,难的是如何引导大家前来实地消费,并且进一步为当地的文化‘付费’。”
放眼全球,像是法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日本的濑户内海艺术祭,都是非常经典以人文为内核带动持续文旅消费的案例。
“以人文为内核,以小博大,以少带多,可以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我们要追求的文旅或文创IP,绝非像义乌小商品那样可复制的‘模式’,而是根植于在地特色的、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产品’——像是秦皇岛阿那亚、乌镇戏剧节、广东南海艺术节等,”冯伟指出。
早在去年,冯伟就开始带领成都的文创团队,深入到四川省甘孜州的巴塘县。
在他眼里,这座位于318国道必经之路的城市一直缺少“存在感”。然而,冯伟的团队甫一“登陆”这片陌生的领地,就发现“这里的文旅资源真的令人大开眼界”。
“去年,我就开始在巴塘考察,看到了令人惊奇的藏地四大藏戏之一的巴塘藏戏团。然后接触了弦子,这是一种集乐器、演唱、舞蹈为一体的藏族艺术表演形式,这些都是非常棒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东西,但却没有被更多人看到,”冯伟说道。
随着考察的深入,冯伟发现了巴塘的“独特”,“地理上,这里是农牧交错带,既可以看到高原难得的绿洲瓜果,也可以看到放牧景象,地理塑造的多元,让巴塘更为丰富多彩。后来,我们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从小范围的尝试开始,用‘艺术+旅行’的方式,从人文的小切口进入,把成都和巴塘连成一条线,让两地的艺术、音乐、文创开始‘破圈’交流。”
当冯伟决定发起这件事之后,他得到了众多成都音乐界、文创圈从业者的支持。
此次,为期三天的“艺术旅行季”活动涵盖了在地游学、分享会、工作坊、人文科技展演、街头Live等独具魅力的跨界“碰撞”。
在冯伟看来,打造文旅IP和文创产品,没有任何诀窍,年轻消费者早已厌倦了各种“套路”。唯一的诀窍在于——以人文为核心,深入在地,重建在地。
某种意义上,从平凡人演唱会,到世界音乐会,再到电子音乐舞会,冯伟希望在藏地做一次完全不一样的舞台呈现。
但所有的一切,冯伟指向的都是一个更大的愿景——构建起成都与巴塘乃至更广大地区的文创“融合平台”。按照他的话来说,“一个更大范围的、融合的基础设施。”
在与冯伟的对谈过程中,记者逐步清晰地了解到这座高原小城近年来正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节日与旅游、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跃迁”。正如多年以来,以冯伟为代表的成都创意人所追求的那样——跨越边界,推动融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