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认为,老年人就医面临五大难题: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医院就诊流程复杂、医院全面信息化后老人无法适应新的数字技术、老年人的生理和认知衰退等等。
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张益铭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老龄人口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显著增加。自2020年起,国家卫健委便着手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创建,截至2022年年底,已取得显著成果。然而,随着老年人口结构的多样化和需求的个性化,现有的适老化服务能力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在看病用药等关键环节,老年人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过去三年多,我一直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这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着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者的双面人生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对于老年人就医看病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他看来,老年人就医面临五大难题: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医院就诊流程复杂、医院全面信息化后老人无法适应新的数字技术、老年人的生理和认知衰退等等。
老年人就医究竟面临哪些难题?AI是否能帮忙解决这些问题?8月8日,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指导,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等联合举办的“老有所YI,有AI相伴”2024中国老年友善医疗发展研讨会上,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与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联合发布《2024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老年就医中的5个“需要”。
图片来源:《2024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
调研数据显示,第一,由于就医流程复杂,超九成(95.4%)受访老人需要陪诊,陪诊人以配偶(35.15%)和子女(26.24%)为主。第二,有过半(55.7%)受访者认为老年友善医院建设需要提升,具体来看,其中老人呼声最高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有过半(50.51%)受访老人认为人工服务配备不够,二是有近七成(68.95%)受访老人认为医院指引不够清晰。
第三,是智慧医疗服务普及需要加强家庭代际沟通,因为家属们教的可能不是老人们常用的功能,比如,老年人们在医院看病常用的门诊缴费、报到、加号等功能家属们教会的比例较低。第四个“需要”,是智慧医疗服务需要更简便,近六成受访老人呼吁医院线上系统开发老年版,近半数受访家属希望增加一键就医功能。第五,老年人数字健康素养水平需要提升,老年人也乐于跟上时代,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超八成受访老人认为提升数字健康素养水平很重要。
图片来源:《2024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
根据课题组调研梳理,《报告》总结出8条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微改造”的参考指南。其中包含,在线上医疗系统中设置更显眼的老年版入口、更具象简洁的图标;在线下智慧医疗终端旁,提供更可参考的操作指引。
针对调研中老人反馈的医院指引不清晰问题,《报告》还提出医疗机构指引相关的“微改造”参考指南:包括建议使用更鲜明清晰的指示牌配色、更友好的地面指引标识、更安全舒适的地标配色和更易读易懂的颜色数量等。
如何让医疗更有温度,老年人更有“医”靠?研讨会现场,多位学界、业界专家支招老年友善医疗建设。
“欲化解这些困扰,除了软硬件的改善,和医护人员队伍的加强,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医院要持续倡导老年友善文化。”胡泳建议,一是在医院里开设老年人专属“绿色通道”很重要,二是呼吁大力开展有资质的家庭医生或者护理员上门服务老人,特别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
图片来源:《2024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
“老年友善医疗不仅是医疗服务模式的革新,更是对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践行。”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秘书长刘金刚指出,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老年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在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服务。
同时,利用好技术能力,也是数字时代赋能老年友善医疗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秘书长韩军在研讨会上指出,为了让老有所医、老有所依,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健康福祉。他提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关注。
据了解,蓝马甲行动助老团队已经参考上述标准,从“地标”出发,在广州口腔医院、成都第七人民医院、合肥第一人民医院等一批10+家医院进行“老年友善”医院“微改造”。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416428361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