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王月龙
“北方第二城”,正在迎来重大机遇。
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印发实施,其中强调——
要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滨海新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航运服务功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加强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联动发展。
再往前,国家出台首个支持天津发展的综合性金融政策——《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协同合作方面,首次提出鼓励全国性银行机构探索建立京津冀联合授信机制;在资本市场领域,提出要支持建立私募基金“募投转退”全周期体系,支持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在这一战略中,天津被赋予了“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滨海新区则是天津打造“一基地三区”的核心区。
东临渤海,背靠京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区域内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一度贡献全市近五成的GDP,堪称“最强发动机”。不过,随着2017年以来,滨海新区经济增速放缓,天津的GDP排位也逐渐下滑。
再次站在聚光灯下,滨海新区如何加速跑?种种政策利好,又能否为天津迎来新的“拐点”?
为何是滨海新区
在滨海新区泰达大街的垦荒犁纪念广场上,一座名为“垦荒犁”的纪念碑十分醒目。上面镌刻着“开发区大有希望”,见证着天津滨海新区蝶变的历史——
从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经开区建立,再到2009年滨海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将天津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天津被赋予“一基地三区”的定位,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在这一过程中,滨海新区是毫无疑问的核心区、排头兵。其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窗口期,持续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要载体功能。截至去年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过5000家,累计为1000余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
图片来源:滨海新区政府官网
过去的2023年,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其中,天津滨海新区在全市经济版图就占据近半壁江山。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若干措施》印发实施,更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滨海新区的期待。
这也使得近些年稍显沉寂的滨海新区,有望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滨海新区有别于其它市辖区,它是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存在的,承载着天津乃至京津冀大区域内新经济的发展,所以它只能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走上一条真正的快速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GDP8191.12亿元,同比增长4.9%。这也使得天津被身后的宁波以微弱优势反超,失去全国第12的经济排位。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天津除了投资外,消费、进出口增速均未跑赢全国大盘。
宋向清认为,在此背景下,滨海新区在强化城市功能、民生服务,尤其是强化区域协调、产业转型、金融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加快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
“聚集”到“输送”
“滨海新区确实需要强化政策激励、产业强化、金融支持,包括一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强化。”宋向清认为。
从《若干举措》来看,主要聚焦五个方面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聚焦进一步增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聚焦进一步强化海空两港枢纽作用、聚焦进一步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质效、聚焦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聚焦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比如,在增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方面,强调与京冀协同提升先进制造研发转化能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壮大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滨海新区要更好承担示范与传导的作用。
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与天津的制造研发优势,是两地协同合作的重要基础。过去一年中,京津冀三地联合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实体化运作,联合布局11个创新平台,其中天津市4218台(套)大型仪器与京冀共享,京冀两地2.21万台(套)大型仪器向天津市开放服务。
图片来源:滨海新区政府官网
2023年,天津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2亿元,同比增长84.7%。协同创新,也被天津视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不久前,天津市科技局印发《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建设方案》,拟于5年内逐步显现天津中心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其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被重点提及。“滨海新区具有与中关村合作的区域优势,可以合力来打造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等天津有历史传承,又具备新产业赋能的产业体系,从而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类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新生态。”宋向清说。
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陆建明分析认为,滨海新区要实现从“资源聚集”到“资源输送”的角色转变,积极寻找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机会。要发挥制造业和科技研发优势,与北京服务业和河北重工业形成互补,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和协同,推动区域内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不久前,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若干措施》答记者问时也明确表示,将支持滨海新区发挥更大作用。
支持建立完善滨海新区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算力基础设施共用。加强人才联合培养,支持滨海新区与京津冀高校面向生物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这一定程度上也将使得滨海新区进一步汇聚高端创新资源,以及产业资源,更好地辐射带动全市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迎来“拐点”?
“天津经济增速放缓,很显然不是缺少基础支撑,不是缺少地理优势。”在宋向清看来,天津以前和上海、青岛并称“上青天”,但是现在发展也面临着多种困局,特别是跟宁波等城市的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
这也与滨海新区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曾经滨海新区一路狂飙将天津送上“北方第二城”的宝座,而近年来其趋于“沉寂”,天津GDP排名亦一度下滑。拐点出现在2018年,滨海新区宣布“挤水”,更改统计口径(注册地改为在地),导致2017年GDP缩水近1/3。
从这一年开始,天津和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速整体放缓。近年来“北方第三城”青岛、单项冠军之城宁波追赶的势头都非常迅猛,跟天津的差距趋于缩小。今年上半年,宁波更是罕见地超越天津,暂居全国第12位,天津需要更大的突破来“反击”。
图片来源:滨海新区政府官网
而眼下重磅政策的支持,能否让天津与滨海新区迎来新的“拐点”?
宋向清认为,天津要想摆脱困境,未来需要倚重的一个方面就是依托滨海新区的政策红利,把政策红利变成天津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利好,强化滨海新区的支撑,尤其是对滨海新区在创新创造、航运物流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带动全市的发展。
作为因港而兴的港口城市,近年来天津正举全市之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大飞机、造船、石化、冷链等一大批适港产业,也成为天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比如,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2951.5亿元,特别是船舶、飞机等出口形成比较优势,增速分别达到232.9%和69.2%。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用真金白银支持天津的创新发展。
比如,首次提出鼓励全国性银行机构探索建立京津冀联合授信机制,推动信贷资源流动;首次提出在金融与产业协同发展、金融与数字化融合发展上形成示范的新发展要求,支持金融机构围绕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这将对天津更好地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示范作用,以港产城深度融合为切口,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金融活水”的强劲动力。从《若干措施》到《意见》的出台,天津正迎来重磅政策红利,能否借此契机重振“北方第二城”成为重要考验。
在宋向清看来,天津以前重工业元素较多,未来还要更加注重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新兴领域转型,同时也要向宁波、苏州、青岛等地学习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和优质企业入驻。
“只有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包括营商环境的打造来提升滨海新区对天津市的支撑力,强化与雄安新区等周边区域的合作,才能够实现联动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实现真正的高质量良性循环。”他说。
记者|淡忠奎
编辑|王月龙 盖源源
校对|段炼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