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对苏州来说尤其如此。
每经记者 刘艳美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605023
7月10日,在2024年(第十六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第五届“苏州科学家日”开幕式上,苏州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系列政策发布,精准聚焦引进、培养、激励、使用、保障等环节,集成推出“1+8”最新人才政策,努力建成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综合生态系统。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表示,苏州将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精彩舞台,构筑人才成长成材的一流生态,打造人才安居乐居的舒心环境,全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富之地”,努力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共同成就。
解读: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对苏州来说尤其如此。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在高校、科教等方面先天不足,人才和研发上支撑较弱。为解决创新和人才短板,自2009年起,苏州一年举办一次国际精英创业周,举全市之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根据公开信息,精英周已成为苏州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累计帮助苏州吸引4万余名全球高端人才,落户项目近1.3万个。尽管如此努力,在GDP十强城市中,苏州人才差距依然明显。
从七普数据来看,2020年苏州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规模约287万人,在GDP十强城市中排名垫底;占常住人口比重22.5%,在十强城市中仅高于重庆。尤其是对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苏州的创新吸引力还不够强。
人是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今年初,苏州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动GDP迈上3万亿元台阶。无论是城市“抢人”大战越来越卷的现实,还是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都需要苏州进一步提升引人、留人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7月7日至9日,苏州市党政代表团到深圳、广州、佛山学习考察,提升城市吸引力也是重要主题,包括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丰富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努力让苏州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三峡水库今年首次开闸泄洪
央视新闻消息,记者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长江上游未来一周将迎来多次涨水过程,三峡水库7月12日前后将迎来一次入库洪峰流量在4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洪水过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度三峡水库分别于7月10日14时、18时各开启1个泄洪孔,出库流量由27000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至31000立方米每秒,在洪峰来临前控制三峡水库水位,为拦洪削峰做好准备。这是三峡水库今年首次开闸泄洪。
4城新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
央视新闻消息,工信部7月10日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颁发许可,批复在广西南宁、山东青岛、云南昆明、海南海口新增设6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这是30年来首次增设。199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了9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实现公众互联网与国际互联网连通。
上海拟开展智能出租车规模化应用
“上海发展改革”消息,近日,上海发布《深化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其中提到,创新车联网技术赋能,推动相关平台、功能及政策优先在嘉定、南汇、奉贤新城落地,有序开放新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范围,开展智能出租车、智能公交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在青浦、南汇等有条件的新城试点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城工业园区、数据中心等用户侧储能典型场景落地支持一批储能示范项目建设。
苏州推出“习惯过紧日子”十条举措
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近日印发《苏州市深化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十条措施》,提出公务用车使用年限未达到10年和行驶里程未达到10万公里原则上不予更新,更新购置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达到100%,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和租车保障。公务接待安排在机关食堂的,原则上要提供同餐次职工餐菜品,常态化开展党政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工作。
青岛出台人工智能产业行动计划
7月1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总体情况。青岛将统筹布局智算中心,加快建设曙光、移动等智算中心和海洋高性能混合算力平台;按需部署边缘计算中心,支撑工业制造、金融服务等低时延业务应用;统筹调度算力资源,加快形成全市算力“一张网”,打造集通算、智算和超算为一体的算力支撑体系,努力实现2024年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300P、2025年达到1万P、2026年达到1.2万P的建设目标。
深圳:地铁至惠州线路暂停,至东莞线路争取早日开工
南方+消息,近日,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郑铁军做客《民心桥》节目。
针对备受关注的大湾区跨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郑铁军表示,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惠州市暂不具备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14号线延伸至惠州暂时无法启动建设。
而针对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具体情况 ,郑铁军表示,深圳6号线支线已修建至深莞边界,10号线东延、11号线北延深圳段已获得国家批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跨市轨道线路东莞段需纳入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履行报批程序。
目前,东莞市已启动二期建设规划调整工作,于6月18日在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官网进行环评公示,公示方案包含深圳市6号线支线北延、10号线东延、11号线北延、20号线北延4个项目。后续深圳市发改部门也会积极配合东莞市做好报批工作,争取跨市线路东莞段早日获得国家批复、开工建设。
今年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将近60.8万架
7月10日,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持有现行有效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持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人数超过22.5万人。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的无人机将近60.8万架,较去年年底增长48%。无人机累计飞行小时数达到981.6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13.4万小时。
宋志勇表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低空经济正在步入一个快速成长的新阶段。在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传统有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审定工作,健全完善无人机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探索创新无人机适航审定模式,更好适应无人机研发设计制造的适航审查要求。
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中国第二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共同研制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保持美国全面领先、美中两强引领的总体格局,2023年美国以74.71的总分大幅领先,中国总分为52.69分,排名第二,比排名第三的英国高出近15分。自指数创建五年来,美国一直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从2020年起近四年一直排名第二。
参评国家2023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与排名
中国大部分指标排名前列。5个一级指标均排名第二,14个二级指标中网络基础、教育、学术论文等8个指标排名前二,37个三级指标中高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专业数量、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等17个指标排名前二。
中国14个二级指标得分与排名情况
对比近几年评价结果,中国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积极成效。但从当前主流技术路线的趋势特征以及支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条件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数据开发利用、原始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在数据开发利用、原始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