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准万亿之城冲刺,“复制”常州?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6-28 23:42

    “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温州发布 苏巧将 摄

    放眼强手角逐的长三角,截至去年已有9座城市跻身“万亿GDP俱乐部”。谁能拿下长三角第10座万亿之城?温州跃跃欲试。

    在不少人看来,受困于转型升级步伐滞后,这座昔日明星城市正面临省内兄弟城市的追赶,被推到了“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

    近日,《温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温州将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到2027年,新能源领域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60亿元。

    不难看出,力求找到产业新风口转型突围的温州,正瞄准新能源赛道发力布局。这难免让人想到上一个借新能源产业“破题”的万亿之城——常州。曾经一度随着“苏锡无常”梗归于沉寂的常州,凭借动力电池产业迎来“翻盘”的机会,成为全国第25个GDP破万亿的城市。

    常州与温州有着许多相似的标签:过去同为家族企业发展壮大,如今也都是民营经济活力之城,在新能源产业上奋勇争先。前者刚刚跻身万亿俱乐部,后者则希望成为下一棒的接力者。

    今年初,温州就已提出,要冲刺万亿级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双万”城市。然而,新能源行业疾风竞速,争相入局的城市更是不胜其数,加码押注新能源,能否帮助温州转身逆袭?先一步实现万亿目标的常州,又能提供哪些经验参考?

    入局

    翻开全国GDP三十强城市名单,其中包括26座“万亿俱乐部”城市,以及唐山、徐州、大连、温州4座“准万亿”城市。其中,同样来自长三角的徐州和温州,都将迈入万亿门槛的时间锚定在2025年。

    就温州而言,以2023年8730.6亿元的经济体量及其近几年GDP增势看,要在两年后如期突破万亿不算太难。不过,身处长三角和万亿“后备军”的激烈竞逐中,要想守住位次,乃至谋求进位并不容易。

    2023年,徐州GDP达8900.44亿元,较上年增长7.1%,体量和增速均略高于温州。往后看,绍兴、扬州、盐城等长三角城市也纷纷立下“军令状”,明确提出突破万亿GDP的时间表。

    若往深处探究,这座曾经创造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奇迹的城市,面临的压力不止于此。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资源条件欠缺的温州率先走上民营化和市场化的道路,交出了40年经济总量增长412倍的亮眼成绩。

    但随着近年来“温州模式”的光环逐渐褪去,这座明星城市一度陷入经济疲软困境,不仅在全国城市队列中存在感变弱,即便对比同属长三角的昔日“小弟”也缺乏明显优势。

    在浙江省内,一组数据反差也颇为刺眼:温州与浙江“第二城”宁波的GDP相比,从过去最接近时的八成,已经降至如今五成左右;温州占浙江全省经济的比重,从2010年13.3%减少至2023年的10.6%。

    被杭甬“双子星”越甩越远的温州,无奈掉入了与绍兴、嘉兴等省内第二阵营的“卡位战”中。在此背景下,温州转型突围的动力显然更加迫切,问题是新的增长点从哪里来?

    一个重要信号是,2022年,“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被写入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当时,一位温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受访时直言,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温州实现新一轮赶超发展的战略选择。

    而根据当地媒体解读,“押注”新能源产业背后,是基于对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现实条件的考量——

    就自然资源看,温州地处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富集带,拥有发展新能源的“富矿”。数据显示,温州陆地面积1211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649平方公里,辖区内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资源都很丰富。

    同时,温州传统优势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例如,当地发展相对成熟的电气产业,可为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备发展和智能电力控制提供支撑,而传统汽摩配产业正向电动化等方向转型,加之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都能为新能源产业带来广阔市场。

    迎“风”

    站上风口,如何立得住?公开报道显示,就在明确提出打造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目标的2022年,温州新能源产业签约项目近40个、总投资超2200亿元。

    直到今年,这一目标已连续三年出现在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此同时,《加快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促进温州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广应用、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予以大力支持。

    对于这场“追光逐风”的迅速行动,当地媒体曾用“全域顶格推进”来形容。努力的成果也肉眼可见。短短几年间,青山、金风、运达、比亚迪、中广核等一批新能源企业落地布局,助力温州初步形成风机、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储能等相对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一个在当地引以为傲的例子是,2022年,金风科技携带11家配套企业签约落地温州,计划投资430亿元。仅两年后(今年4月),这家全国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工厂交付的出口第一单就在温州基地诞生。

    表现在经济数据上,近两年来,温州GDP增速从2022年3.7%猛增至2023年6.9%,经济增速排位在长三角41市第17位升至第8位,以“黑马”之姿大幅提升9个位次。到今年一季度,温州进一步凭借2125.2亿元GDP实现对大连、徐州的反超,不仅得以重返长三角前十强,更是一跃成为全国4个准万亿城市“领跑者”。

    这其中,新能源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贡献不小。数据显示,2023年温州新能源规上企业724家,实现产业产值1511亿元、同比增长11.3%,重大能源项目投资和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分别位列浙江全省第一、第二;今年一季度,温州新能源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同样远超6.1%的GDP增速。

    尝到“甜头”之后,温州更多了份乘势而上的期待。

    根据近日公布的《温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27年,全市要形成10GW风电整机及零部件、100GW储能电池、20GW光伏电池及组件、100套以上氢燃料电池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新能源领域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60亿元,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多项指标都在此前《加快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基础上有大幅提升。比如,新能源产业产值目标就从2026年2500亿元提升到2027年达3500亿元。

    竞逐

    看到机遇的当然也不只是温州。

    仅在浙江省内,就有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台州等多座城市近年陆续加入这场新赛道争夺战,争相抢占新能源市场先机。换句话说,“入局”新风口也意味着激烈竞逐。

    某种程度上,产业聚集度能够客观反映一座城市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从《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来看,全国前50强城市中,长三角共有17个城市上榜,其中苏州、常州位列全国前五;温州排名第28位,相比上一年(第21位)下滑了7位。

    在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有所下滑的同时,温州优质企业集聚指数连续两年得分都仅为60,是50座上榜城市的并列最低分。这背后显示出其新能源头部企业不强的事实。

    这与当地产业规划重点路径不无关系。从公开报道看,打造“核风光水蓄氢储”新能源全产业链一直被视为温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和布局的发力重点,堪称“全能”发展。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向下延伸,找准细分优势赛道的重要性逐步凸显。

    常州成为可“复制”的对象。作为国内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常州在产业发展初期就布局了贝特瑞、北汽新能源、星星充电等一批动力电池上下游配套企业。而身处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主地位的中创新航,则被常州视为补齐动力电池版图的重要一子。

    如今,常州的动力电池全国出货量第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很大程度上,常州的强势逆袭,倚赖的正是全国独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凭借“发储输用”产业生态闭环,常州将目标锁定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常州的经验,值得浙江不少城市借鉴。”浙江省工程咨询协会会长刘亭曾表示,招商就要围绕城市已有的支柱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力,缺少什么招什么,下定决心,狠抓有核心技术的链主企业,尤其是产业需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一旦抓牢,便不遗余力,陪着企业共成长,实现共赢。

    从最新公布的《温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来看,当地也试图给出更清晰的发展路径,重点发展储能产业、风电产业,联动发展光伏产业、核电及核电关联产业,突破发展氢能产业,融合发展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产业。

    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其重点发展的储能、风电产业领域,目前温州相比国内其他先发城市仍然差距不小。处于产业转型调整关键期的温州,要如愿实现“二次创业”的更高目标并非易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旗股份董事吴耀军增持21.5万股,增持金额140.18万元

    下一篇

    全国第二个 地铁第五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