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黄胜 每经实习编辑 宋欣悦
当地时间6月26日,芯片巨头英伟达召开了2024年度股东大会。股东批准了所有12名董事提名人选并通过了高管薪酬计划。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介绍了最新的业务情况,并在问答环节中对股东提出的诸多问题作出回复,阐述了公司战略投资、业务转型、芯片经济性等内容。
图片来源:英伟达官网
核心内容
1. 关于高管薪酬计划
高管薪酬计划获得通过。黄仁勋2024财年薪酬方案包括99.65万美元的基本工资,以及2667.6万美元的股权激励等,总薪酬3416.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8亿元),比上一年上涨约60%。
2. 关于Blackwell技术
Blackwell将被所有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服务器制造商和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采用,包括例如亚马逊、谷歌、微软、OpenAI、特斯拉等在内的科技巨头。
3. 关于AI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的新一轮浪潮预计将使价值50万亿美元的重工业实现自动化。
4. 关于英伟达的竞争优势
英伟达的专业知识、规模和快速创新的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英伟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性能,以确保客户拥有最低的总拥有成本。
5. 关于多元化战略
医疗保健、汽车和数字制造是英伟达所服务的最大的垂直行业,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平台的持续发展,预计将吸引更多样的工作负载和更广泛的客户,从而推动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在英伟达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股东批准了所有12名董事提名人选并通过了高管薪酬计划。在公司股权激励方面,英伟达称,公司批准了一项名为“股东决定薪酬”的非约束性高管薪酬投票。
据英伟达2024年财报,黄仁勋在英伟达的薪酬构成主要由现金、当年业绩相关股票激励(SY PSUs)和三年业绩相关股票激励(MY PSUs)构成,其中股票激励部分占到当年全部薪酬的88%,现金薪酬仅占12%。
图片来源:英伟达2024年财报
黄仁勋2024财年薪酬方案包括99.65万美元的基本工资,以及2667.6万美元的股权激励等,总薪酬3416.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8亿元),比上一年上涨约60%。
图片来源:英伟达2024年财报
根据股东大会披露的信息,基于Blackwell的芯片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黄仁勋预计这将是“公司历史上,甚至是计算机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他认为,Blackwell将被所有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服务器制造商和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采用,包括例如亚马逊、谷歌、微软、OpenAI、特斯拉等在内的科技巨头。
在此次股东大会上,黄仁勋也进行了发言,并在问答环节中对股东提出的诸多问题作出回复。
黄仁勋指出,人工智能的新一轮浪潮预计将使价值50万亿美元的重工业实现自动化。他提到:“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工厂将自主协调生产,制造出更多机器人和产品。”英伟达开发的Omniverse平台,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体,为开发者设计和创建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可能。
黄仁勋强调,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是高度复杂的机器人,而汽车行业正在寻求将其整个工作流程数字化。
他展望了一个制造业的新时代,其中新兴和成熟企业正在开发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
在问答环节中,黄仁勋谈到了英伟达如何保持其竞争优势。他回顾了公司十多年前对深度学习的洞察,并表示:“我们采取了系统化的方法,对所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新发明。”黄仁勋强调,英伟达的专业知识、规模和快速创新的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并提到:“英伟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性能,以确保客户拥有最低的总拥有成本”。
黄仁勋还提到,英伟达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家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的企业,服务于数据中心规模的人工智能系统和平台。他指出:“我们不仅为这些系统开辟了新的市场,还成功吸引了全球开发者的目光。”
在谈及多元化战略时,黄仁勋特别提到:“医疗保健、汽车和数字制造是英伟达所服务的最大的垂直行业,具有巨大的潜力。”黄仁勋强调,随着平台的持续发展,预计将吸引更多样的工作负载和更广泛的客户,从而推动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面对半导体供应链的挑战,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拥有专业知识和规模,能够打造一个强大的供应链。他提到,公司将继续寻求灵活性和冗余性,并与供应商建立牢固的关系。
最后,黄仁勋讨论了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表示英伟达正积极塑造AI的安全和伦理。他强调:“我们正在制定将影响未来几代人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指导方针。”
以下为黄仁勋发言以及问答环节的节选:
黄仁勋:
人工智能的新一轮浪潮预计将使价值50万亿美元的重工业实现自动化。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工厂将自主协调生产,制造出更多机器人和产品。我们开发的Omniverse是一个开创性的虚拟世界仿真平台,它实现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使开发者能够设计和创建机器人系统。
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机器人。汽车行业是Omniverse的先行者,它正寻求将其从设计到构建、仿真和运营的整个工作流程数字化。制造业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无数新兴和成熟企业正在开发机器人和机器人系统。
这些企业将拥有两个工厂:一个用于制造物理机器人,另一个用于生产驱动它们的智能。生成式AI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不仅开辟了新的增长机遇,也为价值50万亿美元的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提升。
黄仁勋:
对Hopper架构产品的需求依然强劲,而Blackwell及其后续产品已被行业广泛采用。根据客户需求、生态系统采用和预订情况,Blackwell架构平台很可能成为我们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甚至可能是整个计算机行业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
Blackwell这一突破性的技术,以最先进的GPU为核心,专为处理万亿参数规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而设计。它搭载我们第五代NVLink技术,能将576个Blackwell GPU集成为单一超级GPU,这一数字远超上一代Hopper架构的8个GPU连接。与Hopper相比,Blackwell在训练大型语言模型时,仅需要四分之一的GPU资源和能耗,实现了拥有成本和能耗25倍的降低。
英伟达的解决方案不仅限于高端GPU。结合Blackwell GPU、NVLink、Grace CPU、Quantum和Spectrum交换机,以及丰富的软件和数据中心合作伙伴生态系统,Blackwell平台将成为全球主要云服务提供商、服务器制造商和顶尖AI公司的选择,包括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OpenAI、特斯拉和X AI等。
问:
能否谈谈英伟达是如何保持其竞争优势的,以及你如何看待行业内其他参与者开发竞争产品所带来的挑战?
黄仁勋:
我们在十多年前洞察到了深度学习的新机遇,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我们采取了系统化的方法,对所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新发明:包括GPU、互联技术、整个系统架构、网络设施,以及至关重要的软件部分。
我们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迈向了未知的领域,不断拓展计算技术的边界。无数工程师在深度学习领域默默耕耘了十载,不懈地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我们成功地将公司转型为一家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服务于数据中心规模的人工智能系统和平台企业。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加速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不断突破极限。
我们的竞争优势源自于我们的专业知识、规模和快速创新的能力,这些优势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业界最前沿、经过端到端优化的人工智能计算系统。我们不仅为这些系统开辟了新的市场,还成功吸引了全球开发者的目光,为我们的客户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英伟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性能,这一性能是通过我们在技术栈的每一层上的创新实现的,从而确保了客户拥有最低的总拥有成本。
从芯片到系统,再到软件和算法,英伟达的平台已经通过所有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和计算机制造商广泛地提供给用户,为开发者和客户构建了一个庞大且极具吸引力的安装基础。这不仅提升了我们平台对客户的吸引力,也标志着英伟达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
问:
英伟达有何多元化战略,尤其是在制药行业的拓展?
黄仁勋:
英伟达作为一家领先的加速计算平台公司,其影响力横跨医疗保健、汽车、制造业、金融服务、能源、零售、游戏等多个行业。在医疗保健领域,特别是在药物研发这一细分市场,人工智能的应用正为其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我们开创性地在计算机中实现了对药物研发关键要素——生物学和化学的表示与理解,这标志着计算机辅助药物研发技术的突破。我们致力于协助制药行业以更高的效率和效果寻找针对特定疾病乃至个体化治疗的药物。
医疗保健、汽车和数字制造业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垂直行业,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个体计算平台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能够覆盖所有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垂直行业。我们期待,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样的工作负载类型和更广泛的客户群体,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多元化发展。
问:
英伟达如何应对当前半导体供应链的挑战,以及如何确保为客户提供稳定的半导体供应?
黄仁勋: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有如下策略。英伟达拥有专业知识和规模,能够打造一个强大的供应链。我们将继续在我们的供应链中寻求灵活性和冗余性,评估并量化我们用于构建产品的多个供应商的组件和流程。此外,我们与供应商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并可能签订长期协议以确保供应,甚至为制造或其他关键能力预付款项。
问:
英伟达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拥有适当的监管措施?
黄仁勋:
英伟达正积极塑造人工智能的安全和伦理。我们是美、欧、英等地区AI安全倡议的成员,处于标准制定机构如IEEE和内容真实性倡议的前沿。我们正在制定将影响未来几代人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指导方针。我们与国家和联邦机构的合作确保我们共同审慎和协作地应对诸如内容安全、模型风险缓解和数据隐私保护等挑战。
我们还开发并发布了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Nemo Guardrails和开源的语言模型工具。我们在主动安全计算系统和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的研发方面引领行业,以确保机器人系统的安全运行。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公开消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