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招商银行在深圳总行举行了2023年度股东大会。会上,招行行长王良指出,对招行而言,净息差后续还会下行,但会逐步放缓、企稳,只要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且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盈利水平也会相对处于底部并呈现企稳的态势。
每经记者 赵景致 每经编辑 马子卿
2023年,面对着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招商银行(SH600036,股价34.30元,总市值8650.4亿元)营业收入下降1.64%。招商银行应如何面对经济发展周期变化?今年营收和净利增长会如何?净息差是否还会收窄?6月25日上午,招商银行在深圳总行举行了2023年度股东大会,现场几百位股东自全国各地而来,与招商银行管理层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会上,招行行长王良指出,“对招行而言,净息差后续还会下行,但会逐步放缓、企稳,只要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且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盈利水平也会相对处于底部并呈现企稳的态势。”
今年3月份,招商银行披露了2023年经营业绩。2023年,招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减少1.64%;实现净利润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在2010年到2022年这13年间,招商银行实现了长达13年的营收正增长,2023年也是招行十多年来营收首次转负。
作为顺周期行业,在金融让利实体、LPR持续下调背景下,银行业绩回撤在情理之中,而何时能够转向正增长,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会上,一名长期投资者提问,“业绩什么时候能见底?让我们更方便抄底?”
“今年的营收增长和利润增长,两项核心指标将继续呈现‘双重承压’态势。”招行行长王良表示,从今年一季度看,招行营收负增长4.65%,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负增长1.96%,净利息收入、非利息净收入都呈现负增长。
王良判断,今年总体形势也不容乐观,主要受净息差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影响。首先,一季度的净息差与去年相比出现断崖式下降,同比下降27个基点,主要是重定价因素导致。非利息净收入也是下降的,主要因为代理保险和基金等手续费收入大幅下降。
其次,2月份,人民银行对五年期以上LPR下调了25个基点,这个影响全年还会延续;此外,5月17日人民银行公布取消按揭贷款利率下限,利率下限放开后,按揭贷款利率呈现下行态势。
最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各家银行的竞争策略基本上都是降低贷款利率,整体资产端的收益率水平还呈现出下行趋势。
对于银行来说,最大的一块收入无疑是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之间的利息差。而要扩大净利息收入,可以从提高利差和做大规模两方面入手。
不过近年来,在利率下行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也在不断收窄。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为1.54%,较上年末收窄0.15个百分点。
银行的资本要靠利润积累形成内生增长,才能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从而发放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王良指出,如果净息差再下降,银行没有合理的盈利水平,可能最终会影响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净息差今年可能会进一步下行,全年水平可能会处于相对底部,再下降的空间不大。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3年招行净息差为2.15%,较2022年下降了0.2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招行净息差为2.02%,同比下降27个基点。
“对招行而言,净息差后续还会下行,但会逐步放缓、企稳,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且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盈利水平也会相对处于底部并呈现企稳的态势,这是基于外部形势做出的整体判断,也是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王良表示。
近年来,银行信用卡业务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存量时代,且随着两年过渡期即将结束,信用卡新规也即将在7月份全面实施,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
多项因素影响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多项核心指标都有下降趋势。今年3月,央行发布的《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7亿张,同比下降3.89%。
招行2023年信用卡流通卡量和流通户数均有下降。对于流通户数增速放缓,招行副行长彭家文表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与外部大环境相关。由于消费目前还处于正在复苏的通道中,给信用卡流通户数的增长形成一定压力。二是监管持续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比如对开户质量的要求,同时我们自身也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升获客质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户数的增长。
在信用卡不良生成方面,招行副行长钟德胜指出,去年下半年,招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生成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2024年一季度,招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生成额以及不良生成率同比都明显下降,主要与客观上的基数效应以及主观上的策略调整有关。
“这几年,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情况变化,我们对信用卡业务策略做了一些优化,提出了平稳低波动的策略。所谓平稳低波动,就是在客户选择上,以及在产品和业务的策略上,进一步优化,使我们适应市场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更强。”钟德胜表示。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