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非省会“第一城”,青岛有机会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5-23 00:15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孙志成    

    青岛高教布局再下一城。

    近日,教育部一口气公示33所新大学,其中最受关注的高校之一,就是由中国残联、国家卫健委和山东省共建的康复大学。

    根据此前公布的信息,康复大学为全国首个以康复命名的大学,驻地为青岛,去年申报首次举办本科教育年份为2024年。这也意味着,继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之后,青岛迎来第三所由省部共建的高校。

    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岛正在成为山东高校发展的突破口。山东因高教水平不及经济实力,被外界戏称为“山河四省”之一。数十年前开始,青岛以“高校战略”破局,特别是近年来加速引进高等教育机构,“十四五”规划提出普通高校增至40所,数量上直追省会济南——这也将重写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省会城市的态势。

    上一个因发力高教而受外界关注的非省会城市是深圳。前几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向外界透露:在过去10年内,深圳共新建高校8所,现有高校数量总计达到17所。此次教育部公示的新高校名单中,也包括由深圳和中科院在深合作共建的深圳理工大学。

    深圳一直是青岛的对标对象,几年前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浪潮还余韵未散。经过“南深圳、北青岛”近十年的高教竞逐,这一次,青岛离“第一城”还有多远?

    CFF20LXzkOzjzmWnEe6c2Reia3cYVrgIG7XdXZbuNZUNkh9nHWnU1vTWgIucECrXSqqEAZTJYtTiaMuRBjrSVrDg.jpg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追赶

    一种观点认为,康复大学落地,标志着此前青岛对高教近十年追逐历程的阶段性“收官”。

    与大多数非省会城市类似,青岛高教的起点并不高。2000年时,驻青高校仅4所——中国海洋大学(时为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时为青岛建工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时为青岛化工学院)。

    省内高校一波迁址潮,率先改变了青岛高校格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陆续落地。

    2016年是青岛加码高校发展的重要一年。青岛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达到50个的目标。时任青岛主政者曾在公开场合直言,“高校争夺战,南边有深圳、北边有青岛”。

    当时,内地高校纷纷在沿海城市寻找新校区的落地城市,与深圳类似,青岛将重点放在对高校异地办学的承接上。短短两年之后,青岛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一次网络在线问政时提到:

    规划或签约在青独立校区已经达到25所、新引进高等教育机构达到32所,目标基本达成。

    公开信息显示,青岛在财经类、艺体类、轨道交通类、海洋类、医药类、理工类和科技类等领域的高校均有所“斩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院校都是青岛的“座上宾”。一篇2020年发表的论文显示,青岛拥有的高校异地机构数量已位列全国三甲,仅次于深圳和苏州。

    康复大学的落地同样发生在这一时期。

    2015年,中国残联正式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想法时,就曾先后获得青岛市、山东省的积极响应。几年后,青岛、烟台、潍坊拉开争夺,分别将“康复大学”写入各自政府工作报告中。

    青岛表现得格外积极,不仅无偿提供大学建设用地及产业孵化、康复服务等配套用地,同时提出康复大学办学经费和专项经费上级支付不足部分,由青岛市财政承担。2019年,综合多方面考虑,康复大学正式落户青岛,同年获教育部批复筹建。

    而伴随康复大学去筹建校,在高教领域布局近十年的青岛也正迎来“开花结果”。

    截至2023年末,青岛各类高校达到29所,在非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略低于大连的31所;不过,青岛共有本专科在校生42.13万人、在校研究生6.93万人,两项数据均已超过大连(分别为32.8万人、6.8万人),高校在校生规模居5个计划单列市首位。加之仍在筹建的各类研究机构,关于青岛冲刺“非省会高教第一城”的讨论亦不断发酵。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差异

    外界看来,在高教赛道,“南深圳”仍是“北青岛”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深圳新一轮高校引进潮同样始于2016年。当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将2025年高校数量定在20所左右。作为此轮高校建设的“探路者”,青岛和深圳常被并列提及,在郑州一年后出台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关意见时,还专门提到深圳、青岛模式的成功经验。

    对比引进高校的水平,尽管数量上深圳并不占优,但分量上并不输青岛。

    《杭州》杂志发布的一篇杭州党政系统调研文章曾分析指出,在高校引进上,青岛以区、县为主体,更注重高校研究院的引进;深圳则安排资助经费支持重点领域的中外合作特色学院建设发展。

    也由此,深圳收获了不少研究生院和分校(校区)。最新信息显示,深圳十年新建高校8所,包括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高校。此外,除了刚刚获教育部公示的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新高校也在推进中。

    有专家指出,研究院能为城市吸引人才、带动产业发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又普遍面临技术和成果转化落地的困境。换言之,与能直接招生的异地校区相比,研究院对落地城市各方面的带动不够直接,实际效果的发挥还有赖于相应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

    而对于已落户青岛的高校,发展水平同样有待提升。

    2022年,教育部公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南方科技大学成为深圳入围的第一所本地高校,距离2020年建校仅过去12年。反观青岛,此前被纳入全省“冲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青岛大学,最终未能如愿入选。

    而尽管坐拥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青岛高校总体学科建设水平相比深圳也不占优势。

    根据科睿唯安近日公布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深圳高校中,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分别有4个和2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行列;青岛高校也有6个学科入围,其中中国石油大学(不区分两地办学)3个、山东科技大学2个、青岛科技大学1个。

    资金被认为是青岛高校发展的显著短板。一个被反复提到的数据是,青岛高校预算收入远低于深圳。比如,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预算收入合计分别为50.1亿元、38.1亿元、20.8亿元,不仅远低于深圳大学72.5亿元,也不及南方科技大学的59.5亿元。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效益

    面对当下高教发展的成绩与不足,青岛如何竞逐“非省会高教第一城”?这就要回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上:青岛为何要花大力气、大手笔推进高校发展?

    青岛谋划高校的动作,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几乎同频。2016年,青岛GDP首次跨过万亿台阶,寻找城市发展新动能,引进高校无疑是“重头戏”;2018年出台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也提及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

    结果上看,高校最先带动了青岛城市新空间的变革。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的西海岸新区,成为高校建设潮下被点亮的区域之一。对外经贸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新项目选址于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亦推进新校区建设,搭建起新区发展的骨架。

    而在此基础上,高校能否为青岛带来人才、产业,进而形成推动城市发展的“效益”,才是青岛走向“第一城”更核心的问题。

    事实上,在引进高校之外,青岛专门对引才和引产进行了针对性布局。

    比如对于引才,青岛将重点放在“留人”上,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推动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从2019年的48.6%上升至2021年的52%。

    尽管如此,根据2019年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青岛当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0.0%。有分析认为,这可能说明青岛在推动毕业生留在青岛的同时,没能阻止其后续流失,而其根源则是产业和人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这也是青岛探索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022年底,青岛出台《青岛市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特别提出要实施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提高高校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最终“保障在青高校每年50000名以上优秀毕业生留青就业发展”。

    对此,青岛至少作了两方面安排。

    一来,引导高校对接重点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设立海洋学院,以解决海洋科研优势没有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问题;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滨海学院等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同时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动态优化机制,让高校人才与产业发展更精准适配。

    二来,针对未来产业的发展态势,推动4所驻青高校设立相关学院,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未来技术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未来技术学院、青岛大学机器人智能交互未来技术学院。

    总的来看,盘活已引进的高校资源,推动其与地方深度合作,或许将是青岛“高校战略”的下一个关键词。

    记者|杨弃非

    编辑|刘艳美 孙志成 盖源源

    校对|何小桃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恒大汽车深夜公告:被地方行政部门要求退回奖励补贴19亿元!此前称账上现金仅剩1.29亿元,已亏损超1100亿元

    下一篇

    腾讯宣布:全面降价,立即生效!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