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段思瑶 每经编辑 裴健如
5月10日,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约为153.2万辆,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9.4%;前4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636.4万辆,同比增长8%。
“虽然4月有22个工作日,同比多两日,但因价格不稳等因素导致消费者观望气氛浓重,4月乘用车零售出现周期性环比下行走势。”乘联会方面认为,新能源车“价格战”带来一定增量,但持续性也不强,再加上大部分燃油车已没有持续降价的空间,导致部分购车者观望情绪加重,从而进一步抑制了乘用车市场销量增长空间。
国内乘用车市场整体下滑背景下,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出口量也出现了环比下滑。4月,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零售销量约67.4万辆,同比增长28.3%,环比下降5.7%;新能源车出口11.5万辆,同比增长26.8%,环比下降4.1%。
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达64.1%
4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市场份额为57.4%,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前4个月累计市场份额达到56%,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6.3个百分点。若从批发市场份额来看,4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高达64.1%,较去年同期增长7.9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得益于其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的明显增量。4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3.6%,市场份额为64%,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随着南美等市场的恢复,自主品牌出口达到34.3万辆,同比增长41%。
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新能源月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厂商达到14家,同比增加3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的86.6%。
其中,比亚迪汽车以31.2万辆的批发销量位列第一,特斯拉中国、吉利汽车分别以6.2万辆和5.1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三位,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赛力斯、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广汽埃安销量均在2万~4万辆左右。
4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1.5万辆,同比增长26.8%,环比下降4.1%,占乘用车出口总量的27.9%,较去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从车企出口量排名来看,比亚迪汽车出口量居首位,为4.1万辆;特斯拉出口量为3万辆;上汽乘用车、哪吒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广汽传祺、广汽埃安等车企出口体量相对较小,不足万辆。
从自主品牌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看,A0级电动车占比近50%,是自主出口绝对主力。值得注意的是,4月新势力品牌出口量也逐步提升,海外市场也有数据开始显现。比如,极星汽车出口量为1372辆,小鹏汽车出口量为1012辆。
乘联会方面认为,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规模优势显现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的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虽然近期受到欧洲的一些干扰,但长期看新能源出口仍然市场向好。
比亚迪再居首位
与自主品牌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相比,合资品牌仍需继续追赶。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45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9%。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5.2%,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为5.9%,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另外,4月豪华车市场需求也不强。当月,国内豪华车零售销量约为20万辆,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24%。4月的豪华品牌零售份额为13.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不过,部分合资品牌在出口、新能源市场的增长势头明显。4月,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量达到了7万辆,同比增长30%。另外,在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合计新能源车批发量近1.5万辆,占据主流合资纯电动车45%的份额。
自主、合资阵营销量呈现不同走势的同时,各个车企之间的表现也在分化。乘联会公布的汽车厂商4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排名显示,比亚迪以31.2万辆销量排名第一,一汽-大众(11.9万辆)和吉利汽车(11.6万辆)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长安汽车(8.3万辆)、奇瑞汽车(7.9万辆)、上汽大众(7.8万辆)、广汽丰田(5.2万辆)、东风日产(5.2万辆)、一汽丰田(4.9万辆)、华晨宝马(4.9万辆)分别居4~10位。
据乘联会统计,4月,1万辆以上销量的乘用车厂商共32家,占整体市场份额的95.6%。其中,销量同比增速超过100%的有3家,同比增速超过10%的有14家,同比负增长的共有14家。
分车型来看,4月,国内乘用车批发销量超2万辆的车型有11款。其中,比亚迪宋(8万辆)、秦(5.1万辆)、海鸥(3.48万辆)、驱逐舰05(3.28万辆)包揽了前四名,Model Y、Model 3销量超过3万辆,瑞虎8、轩逸、瑞虎7、比亚迪元、比亚迪汉紧随其后。
展望5月车市走势,乘联会方面预计,随着“以旧换新”的政策落地实施、各地相应政策措施出台与跟进,加之车市新品“价格战”阶段性降温,市场观望群体消费热情被激发,有益于未来几个月的车市逐步走强。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