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范文清 每经编辑 裴健如
当深度智能化成为决战电动赛道下半场的关键要素时,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开始重点围绕大模型、大算力推进产品布局。
4月18日,北汽集团官微发布消息称,北汽版AI大模型即将上车。据介绍,该大模型是一个超级智能体,拥有3D拟人形象,人设和性格可自己定义,可理解复杂任务,迅速转化成行为,可通过灯光、语音、图像等多种介质表达情感。
事实上,在北汽之前,已有多家车企宣布大模型已“上车”。去年10月,在智己品牌第三款车型LS6上市交付时,其就正式上线了GPT大模型;广汽集团此前发布了广汽AI大模型平台,将搭载于高端智能轿跑昊铂GT;奇瑞旗下高端品牌星途也宣布,其全新系列星纪元ES将首搭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模型LIONAI。除此之外,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以及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也均在布局大模型“上车”。
“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将是大模型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最佳场景之一,业界普遍认为大模型率先上车落地的场景是智能座舱。”百度集团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李震宇曾这样表述其对大模型“上车”的理解。
目前来看,车企让大模型“上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研;二是与科技公司合作。这两种路径为不少科技公司提供了抢占智能座舱的商机。
4月18日,腾讯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的梧桐车联(即北京梧桐车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发力,发布了全新品牌TTi(TINNOVE&TAI Inside)。该品牌共有六条产品线,涵盖软件生态、硬件生态、车载计算平台、车载音响、人车交互以及空间显示六大方面,试图为客户提供全栈式智能空间解决方案。
“大模型带来的汽车‘新智能’具有四大核心特征:第一,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方式,从指令式向主动式服务转变。第二,端到端自动驾驶加速落地。第三,舱驾一体成为必然。第四,开放和连接,更多在智能终端开放协同,形成全场景互联的智能体验。”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钟学丹认为。
而上述大模型衍生的场景能否在车机上顺利落地,与算力密切相关。比如训练ChatGPT所采用的数据多为文本数据,而研发自动驾驶任务训练所使用的数据则多为视频和图像,这意味着,研发自动驾驶,仅在数据处理上,不仅量更大,而且更加复杂,对算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为了解决算力问题,有的车企选择自建算力中心,比如特斯拉,但更多车企选择与云厂商合作,比如小鹏汽车与阿里云合建了智算中心“扶摇”,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而梧桐车联与半导体公司联发科技联手,发布了两款TTI Computing高性能算力平台C2080和C2090,以吸引更多汽车主机厂的目光。
据了解,TTI Computing高性能算力平台C2080基于4nm制程,集成HiFi3 DSP、Vision DSP、AI Picture Quality DSP、AI ISP等17项算法和控制器,安兔兔车机版跑分超过100万分。旗舰算力平台C2090,基于全球首个3nm制程车规级SoC打造,理论AI算力高于C2080一倍以上。
“两个算力平台将致力于实现智能空间‘大域控’算力中心的目标,最终实现整车中央计算。”梧桐车联副总经理刘铜阳说。
在钟学丹看来,大模型与汽车行业的结合将作为支撑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通过与现有的基础架构深度融合,从而催化更深层次的变革。“未来,腾讯和梧桐车联也将共同探索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应用创新,探索更多生态服务上车,不断拓展汽车的新联接、新价值。”钟学丹说。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市场的智能渗透率已经达到42.5%,出口的智能网联车也达到了180万辆。而随着大模型技术的集中“上车”,自动驾驶的成本将随之走低,并加速该技术的落地。
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大模型云端应用能加速L3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落地。不过,当前大模型在智能汽车中的应用仍存在多模态数据融合、云端算力需求大、车端部署,以及安全性和一致性等问题。目前大模型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随着模型的优化和技术的应用,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比例或将快速提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