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苗诗雨 每经编辑 孙磊
“传统的280Ah或是314Ah(电芯)在71173尺寸上已经将容量做到了极端,性价比也已经做到较高水平。未来储能发展路径到底是500Ah+、600Ah+还是个别厂家的1000Ah+,亦或是短刀技术路线,现在仍是没有定论的。”日前,瑞浦兰钧国内销售总监刘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近年来,储能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市场主流电芯容量已从280Ah向300Ah+大容量迈进。各储能企业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电芯产品,甚至已有企业推出超千安时的电芯。然而,随着多容量电芯产品的涌现,储能电芯的容量走向变得扑朔迷离。行业内外对于未来储能电芯“大”的衡量标准以及储能下一个行业标准是什么都充满疑问,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对此,刘亮告诉记者:“目前储能行业技术路线是百花齐放的,至于哪一种技术创新能够引领未来,或者哪种规格是下一个行业研发方向,我们常说‘让子弹再飞一会’。”
电芯大型化趋势已成定局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容量升级,背后底层逻辑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刘亮向记者表示,现在无论是314Ah还是345Ah电芯,都是在传统280Ah尺寸之下,尽可能把容量做大,叠加系统从之前3.7兆瓦时容量升级到5兆瓦时或5.5兆瓦时,系统成本大概能降低5%。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储能市场常规电芯等级不断升级,300Ah+以上电芯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储能系统向5兆瓦时以上发展。例如4月12日,瑞浦兰钧发布的6.9MWh储能电池舱,以及问顶345Ah储能电芯、全新升级储能电池舱产品。
刘亮向记者表示:“当前储能电芯产品正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储能系统、电芯的容量不断提升,目的是满足市场对高效、稳定储能系统的迫切需求。”
记者关注到,在目前储能市场产品价格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更好提升产品竞争力,将电芯做大、储能系统容量做大成为各家企业新品不约而同的发力点。
刘亮也向记者表示,大型电芯和大容量储能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储能系统的能效,还能够降低单位容量的使用成本,推动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更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从行业多个研究机构统计的储能系统中标价格及电芯价格走势看,价格下行、容量增大,成为储能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我们常说,储能产品的研发是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目前看行业仍是这个发展路线。”刘亮向记者表示。
市场需求会向长时储能发展
除了产品本身,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入电网,电网的稳定运行面临新的挑战,储能系统并网参与调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3.9%,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从能源结构类型看,整体绿色低碳转型提速。
而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提升,并且参与电网调度,更好满足电力消纳成为头等大事,这也是储能规模化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储能市场看,相较于2小时内的短时储能,长时储能系统能够更好参与电网调度。这也就意味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长时储能技术的参与,才能实现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从未来趋势看,市场需求会向长时储能发展。”刘亮告诉记者,从北美市场看,目前电源侧配储基本都是长时4小时,而从国内趋势看,2023年以来4小时长时储能需求也有所增多。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此前报告也表示,远期来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带来长时间尺度供给不平衡对长时储能的巨大需求,包括国际市场也高度关注长时储能。
“也是基于市场需求,瑞浦兰钧推出了71173尺寸上适配长时储能的345Ah电芯产品。”刘亮表示,345Ah电芯维持71173尺寸,由于电芯整体尺寸不变,就能保证能量密度提升基础上继续适配280Ah及314Ah的储能系统,对于客户来说不需要重新开模,整体成本能够进一步压缩。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虽然国内锂电池储能发展迅速,但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长时储能统一的战略布局和激励计划。
在采访中刘亮也向记者直言:“受到储能市场价格竞争和新能源项目并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从储能系统实际投运的工况表现看,竞争、投运环境并不是特别健康。”
刘亮告诉记者,储能系统的研发投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度,电力系统配了储能如何用好,怎么将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协同的经济效益发挥出来,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合理的调度,是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而如何平衡我国西北部与东南部的电力调度是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刘亮表示。
提及消纳,记者也了解到,从储能市场看,目前国内对于各地大储的消纳政策以及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式都尚不明晰。
“行业的成本结构以及商业模式日趋成熟,这不仅是储能单一环节创新能实现的,更需要整个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各项环节逐步完善。”刘亮表示,现阶段看,储能市场商业化的时间并不好判断,各省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从全国市场判断,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要等5年后,储能的商业模式才会逐步成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