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减少超133万人
每经记者 杨欢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_600595173
日前,河南省统计局网站发布了《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末河南全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0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1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9.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06‰;死亡人口78.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4‰。
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9.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8.3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97万人,新增返乡入乡创业18.7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73.97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39.49万人,省外输出1234.48万人。
解读:随着河南的数据公布,2023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变动情况已经全部出齐。对比2022年湖北、安徽、江西、山西常住人口正增长的成绩,2023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均出现下滑,共计减少超133万人。其中,河南较上年减少57万人、湖南减少36万人,山西减少15.36万人、江西减少12.97万人,安徽和湖北均减少6万人。
当前,几乎所有省份都面临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或负增长,人口迁移带来的机械增长成为区域人口竞争的主要方式。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安徽和湖北均实现了人口净流入,分别增长6.92万人、12.4万人。而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四省则为人口净流出,分别流出47.8万人、15.7万人、9.17万人,以及7.56万人。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河南2021年人口流出64.3万人,2022年疫情影响下人口从东南沿海回流内地,河南人口流出速度放缓,但也减少了10.2万人。而作为疫情结束后的首个统计年份,2023年河南人口流出的数量拉升,在目前已公布数据的28个省份中,河南人口流出数量居首。
常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出,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从最新数据看,截至2023年末,河南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66万人,占比已超过20%;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62万人,占比14.9%。与此同时,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5682万人,占比57.9%,低于全国3.4个百分点。
如何留住劳动力,此前河南发布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同时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构建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出台重大产业、财税等政策及实施重大项目、工程时,充分评估其对就业的影响,同等条件下优先实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
一种观点是,随着各省人口进入负增长,未来人口再生产进入“缩减型”已成为中国各地区的共同趋势,过去靠内部人口迁移或流动来弥补省内人口“空缺”的时代已经结束,从更长远目标着眼,人口的增长更需要在支持生育方面继续发力。
去年6月发布的《河南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生育水平适当提高,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
六部门:支持内蒙古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4月3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支持内蒙古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适时将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纳入国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推动完善内蒙古地区电力市场建设,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新能源的健康发展和高效消纳。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芜湖总体规划公布
4月1日,芜湖市政府正式对外公布批后公示的《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开放协同方面,提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建设;共建G60科创走廊,推进沿江智造走廊建设;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协同,发挥芜湖优势,实现廊道对接、功能互补。提升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扩大腹地范围,提高辐射带动力。
湛江打造世界级绿色临港工业集聚区
4月2日,《湛江市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规划》正式出炉,力争到2035年将湛江建设成为一座服务海洋强国和“海上新广东”建设的南海重要基地城市。发展绿色临港产业,打造世界级绿色临港工业集聚区是规划中的五大任务定位之一,主要包括大力提升钢铁石化产业集群能级、持续推动钢铁石化产业链条延伸、聚焦钢铁石化产业创新产品结构调整、打造现代化临港工业发展载体。
开通倒计时 巴南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简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巴南高铁由蜀道集团和南充市、巴中市人民政府共同筹资建设,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成渝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的规划项目,是西南(川渝)地区与陇东、陕西、华北等中北部地区客运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强对流天气为何如此频繁?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4月2日18时升级发布强对流天气橙色预警,这是2013年以来首个强对流天气橙色预警,也是中央气象台设立气象灾害预警标准以来首次发布强对流天气最高等级的预警。
江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萱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对流天气主要是指产生冰雹、龙卷风、雷暴大风以及短时强降水的局地强风暴,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是江西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的产生需要大气中有一定的水汽和不稳定条件,还需要有上升运动来触发这些不稳定条件”,王萱介绍,江西的3月-9月份气温逐渐升高,水汽条件也比较好,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不稳定条件形成,也就使得对流性天气更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当冷暖空气剧烈交汇的时候,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概率会更大。”
2023年新能源汽车领域招聘需求增三成
4月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智联招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发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汽车产业链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5%。
深圳在整车制造领域中招聘职位数占比8.8%,排名第一。其次是北京和上海,招聘职位数占比均超4%。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2023年,长春以10.2%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一马当先,其次是上海和芜湖,招聘职位数占比均超4%。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2%。增长迅速的原因,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需求快速释放;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竞争日益激烈,车企也希望依托人才储备提升企业竞争力。
2023年通勤高峰拥堵指数 北京超过重庆居百城首位
近日,百度地图联合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交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整体来看,2023年公众出行热度大幅上升、城市交通更为拥堵繁忙。
报告显示,北京的通勤高峰拥堵排名相较2022年上升一位、超过重庆,成为百城第一。另外,通勤高峰拥堵榜前十城市的拥堵指数同比2022年均上涨了,其中,兰州的拥堵指数同比涨幅最大,交通压力较大。
城市通勤高峰的拥堵显著影响其通勤成本。通勤时间方面,北京和上海两个特大城市位列前二。其中,北京的平均通勤时耗为44.47分钟,上海的平均通勤时耗也近40分钟,同比2022年均有上升。
周末拥堵榜中,2023年广州的周末拥堵指数同比上升19.59%,排名提升五位,跃居百城第一。北京则让位广州、兰州,位列百城第三。同时,大理、乐山等旅游城市也跻身周末拥堵榜前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