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2年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47%之后,蓝黛科技2023年度营收再度同比下降2.29%。这与触控显示业务下滑有较大关系。
◎3月28日晚间,蓝黛科技公告称,公司创始人、实控人之一朱堂福被聘为名誉董事长,为公司战略发展、管理变革、研发创新、企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继续给予指导和帮助。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梁枭
3月28日晚间,蓝黛科技(SZ002765,股价5.14元,市值33.71亿元)发布2023年年报,公司在2023年录得营业收入28.08亿元,同比下降2.29%。在2023年度计提信用减值准备及资产减值准备合计4.81亿元的情况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亏损3.65亿元。
具体到业务板块,蓝黛科技传统的动力传动业务在2023年表现不错,超越触控显示业务成为公司营收占比第一的业务。因消费电子行业处于低谷,周期性较强的触控显示业务在2023年继续下滑。而且时至2024年,这一趋势暂未出现拐点来临的迹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蓝黛科技自2019年以后再度录得年度业绩亏损,而随着蓝黛科技交出一份亏损的年度业绩,公司创始人朱堂福3月28日也宣布重新“出山”,担任蓝黛科技名誉董事长。
继2022年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47%之后,蓝黛科技2023年度营收再度同比下降2.29%。这与触控显示业务下滑有较大关系。
在2022年同比下降24.19%之后,蓝黛科技的触控显示业务营收在2023年再度同比下降24.34%,占公司整体营收的比例也降至44.24%(包括触控显示模组总成及零部件)。
更重要的是,2022年蓝黛科技的触控显示业务还实现1.76亿元的净利润,2023年则变为亏损3.66亿元,即使扣除计提的商誉减值3.70亿元,净利润同比降幅也较大。
蓝黛科技在年报中解释称,面对电子行业仍未能走出低谷、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利润空间继续受到压缩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公司触控显示业务业绩出现大幅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蓝黛科技的触控显示业务营收仍有12.65亿元,为何归母净利润就已几乎减少殆尽了呢?
记者注意到,蓝黛科技的触控显示业务主要由两家子公司承接。2023年,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台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冠科技)录得净利润2997.46万元,同比下降82.19%;另一控股子公司重庆台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台冠)则亏损3025.45万元,同比下降241.01%。
而对于重庆台冠亏损的原因,蓝黛科技在年报中表示,是随着市场消费需求下滑,为维护客户和公司收入的稳定,报告期承接的个别项目亏损所致。
关键问题在于,蓝黛科技才于2023年6月以7130万元收购了重庆台冠31%的股权。根据去年3月份的公告,蓝黛科技彼时表示,收购重庆台冠股权有利于公司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增强对重庆台冠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为何蓝黛科技要在重庆台冠业绩下行阶段收购其少数股权?蓝黛科技方面人士3月29日在电话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确实是为更好地管理重庆台冠,而且对重庆台冠的长期发展还是有信心的。
蓝黛科技原本深耕汽车传动领域,在2019年收购台冠科技,进入触控显示领域。2020年,触控显示业务在蓝黛科技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一度达到73.77%。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上行轨道,蓝黛科技的汽车传动业务营收在2019年以后持续增长,而触控显示业务则从2022年开始走下坡路。
蓝黛科技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行业的发展,触控显示业务应用场景将逐步扩大,伴随未来消费者换购周期的到来,触控显示行业将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在今年1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远来看,未来的物联网即是屏联网,触控是不可缺失的信息输入方式,和屏幕的信息输出不可分割。触控市场的规模仍然大有可为。但短期来看,2024年行业内企业或将依旧承压。
3月28日晚间,蓝黛科技还公告称,公司创始人、实控人之一朱堂福被聘为名誉董事长,为公司战略发展、管理变革、研发创新、企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继续给予指导和帮助。
朱俊翰出生于1989年,2023年10月“接棒”父亲朱堂福担任蓝黛科技董事长。如今,朱堂福再度“出山”,担任公司名誉董事长。事实上,摆在朱堂福面前的挑战不少。
从外围环境来看,目前消费电子行业的拐点何时到来,仍是未知数,蓝黛科技的触控显示业务或仍将承压,公司还有因收购台冠科技形成的商誉账面价值1.32亿元。
从公司内部来看,截至2023年末,蓝黛科技应收账款8.86亿元,占公司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7.44%,公司存在一定的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与此同时,蓝黛科技还有价值7.60亿元的存货,占到公司资产总额的14.96%。记者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蓝黛科技新能源减速器总成及传动系统零部件在2023年的产销率仅有近八成,而一旦马鞍山项目二期完工投产,蓝黛科技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产能将进一步提升,产能能否消化可能也要打一个问号。
封面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