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雯琪 每经编辑 段炼 刘雪梅
凌晨6点,当北京这座城市还未完全苏醒,快递员邰晨奇骑着快递车带《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头条记者(简称“每经头条记者”)前往快递网点分拣取货。
“一天10多个小时,全年无休,这就是我们的生活。”邰晨奇感叹。“送快递本来就是个苦差事,早上分拣货的时候站你旁边那俩快递员,来的时候脸都挺圆的,不到一个月脸就尖了,你跟着我送一个星期的快递至少能瘦十斤。”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邰晨奇已经在中关村区域送快递近十年了,曾经作为快递员代表参加过国庆阅兵,也获得过不少“最美快递员”的荣誉。
▲邰师傅与收货人通话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中关村这一片,是中国电商业的起点之一,邰晨奇十年从业,几乎也见证了电商业从小到大、从弱小走向黄金时代的历程。
对邰师傅来说,这是一份可以养活媳妇和两个孩子的工作。他告诉每经头条记者,他们这一片的快递员月收入大概1万元。
除了需要“超长待机”和一天爬576层楼送货的绝对体力,邰师傅同时也是时间管理与路线规划大师。要想在规定时间内送完全天将近400个包裹,对时间和路线进行“最优规划”,这绝对是一项脑力活儿。当每经头条记者看着下午和上午重复的路线、熟悉的单元门,以及又被装得满满登登的快递车时,会突然有种说不出来的窒息感……
一直以来,快递“最后一公里”都是“老大难”的问题,争议、讨论不断。当被问及快递新规要求的“不能擅自把快递放驿站和快递柜”对快递业务有何改变时,邰师傅说:“在新规实行前我们就送快递上门了,能送上门的都送上门!”
每经头条记者发现,目前一些快递公司也正在通过智能化方式,以减轻快递员派送前告知消费者的压力。
上午170个快递送到下午两点
随即又要赶回去拿下午快递
送快递,第一站是分拣。
早上6:30,邰师傅带记者来到位于海淀区五环外的一处网点。每天早上5点多,货车抵达这里卸货,快递员按各自负责配送区域,将包裹分拣装车。
“这是我们站点经理,现在人手不够,他自己也每天分拣送货;那个是我们总部的负责人,也在帮忙送货。我们这个区域一直都是缺4-6人的状态。”一边分拣货物,邰师傅一边跟记者介绍。
记者和快递员们一起忙着分拣。卸货师傅将货车中的包裹从大口袋中倒出来,站在流水线最前面的快递员把每件标签整理向上,后面的快递员则根据标签上的编号找到自己负责配送片区的包裹,用手机扫码录入信息,然后装上快递车。
▲早5:30-8:00,快递员在网点分拣快递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一条简易的传送带,28个快递员分列两旁,各自将自己配送区域的货分拣出来,扫描信息,装车。“北京大学是我们这一片收件量最多的区域,你先去分拣这些——看编号最后是L31、收件地址是北大的,就放这一堆。”邰师傅吩咐记者分拣完北大的快递后,接着又分拣了他负责配送的编号后几位是L20的快递。
虽然有一些心理准备,记者在分拣时还是有些手忙脚乱,有时候好几个目标包裹连着拿不过来,跟不上传送带的速度,眼一花就放过去几个“漏网之鱼”。“不用担心,后面还有好几道防线呢。”身旁的快递员安慰记者道。
这样的分拣工作每天有两次,分别是早上5:30-8:30、下午1:30-4:30,两辆大货车从转运中心将对应大片区的货送来。网点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一辆货车装有5000多个件,每次分拣1万多件快递,一天2万多个快递需要分拣,工作量大、时间紧张。
8:30,快递员将包裹装车完毕,出发前往目标区域开始配送。我们的快递车上一共有170件快递,需要在上半天配送完。早上9点,记者和邰师傅到达第一个配送点中湾国际,这是一栋商住两用的电梯公寓。
▲早上9:20,开始配送第一单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邰师傅先把这栋楼的30多个快递拿到大堂,用记号笔将收货人和门牌号标注得明显一些,9:20,开始配送第一单。这栋楼的30个快递全部派送完是9:42,平均下来,一个快递只花了不到一分钟。
记者看到,楼下有一排快递货柜,很多快递公司的快递都直接放架子上。“以前我们都直接放这个架子上,但是经常有人找不到件打电话,也有投诉的,今年过年后我就全部送上楼了。”邰师傅说。
邰师傅所配送的区域有8栋写字楼和一个有13栋楼的小区,还有一栋商住两用公寓楼,其中小区和公寓除了特殊要求外全部送货上门,写字楼可以上门的放到前台,有些不让送上门就打电话让客户下楼取。
送完了有电梯的居民楼,接下来是需要爬楼的8栋写字楼,记者和邰师傅分工,其中一栋楼共有五个单元,记者送包裹比较轻的两个单元,邰师傅送其他单元。当记者送完两个单元时,邰师傅已经送完了四五个单元。
▲中午1:20,上午的170件货配送完成了90%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下午两点,终于送完了这170个快递,记者和邰师傅在对骑手有优惠的快餐档口吃了午饭。“这比昨天快很多了,昨天一上午有300多个件,我送到两点半才送完,又要赶回网点拿下午的货,根本没时间吃饭。”邰师傅往嘴里扒拉着饭菜说。
“离职的人不完全是因为新规,这行流动性一直很强”
和上午一样,下午要把上午跑过的楼再挨个走一遍。配送全部完成后,记者对快递员全天的工作量做了一个简单计算:
仅以体验这一天为标准,记者和邰师傅一共配送385个包裹,这意味着要做385次分拣动作,再加上同时帮其他同事分拣,一天至少有500次分拣动作;然后,“收、发、到、派、签”五个环节都需要在手机系统录入,这就意味着录入信息这个工作一天要重复1925次。
在写字楼和公寓以及有电梯的居民楼送货,每天两次派送,按每栋楼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5层楼需要送货计算,13栋楼一天需要按电梯650次,拿起快递到相应地点送出的动作要做400-500次。
在邰师傅负责配送的22栋楼里,有8栋是没有电梯的,每栋楼有6个单元,就需要快递员挨个爬楼,一天爬576层,日均走路步数超过3万步。除此之外,在记者当天的不完全记录中,打电话30次,被拒接10次,问“喂,您好,快递给您放哪”20次。
▲邰师傅一边打电话一边找快递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快递配送,是一份实实在在的重体力劳动。
“光早起这一项就劝退了很多人,尤其是冬天,出门时又黑又冷,”邰师傅感叹,“有个和我一起来的,后来去送外卖了,到现在送了四年。也有顺丰来我们这儿的,也有我们这边去其他快递公司的。其实大家干的活都差不多,收入平均下来也都差不多。”邰师傅说。
3月1日,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简称“新规”)正式施行,其中“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一条引发热议。
3月1日新规实施后,有不少“快递员新规实施两天就离职”“多地快递员离职”的消息冲上热搜。在邰师傅看来,这些人可能不完全是因为新规而离职,送快递本来就是个艰苦的工作,这一行流动性一直很强,大家都在这个圈子里来回换工作。
“虽说这个工作没门槛,但坚持下来也不容易,我身边有些人来半天就干不下去走了,不过一旦你坚持一年下来,习惯了,也就不会轻易走了。”邰师傅哈哈一笑。
在他看来,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一种“规律”。
时间管理与路线规划大师
除了需要工作时间的“超长待机”和爬楼送货的绝对体力,要想在规定时间内送完全天将近400个包裹,还需要快递员对时间和路线进行“最优规划”,这又是一项脑力活儿。
“中湾国际是个商住两用的公寓,工作时间人少,早送晚送都可以。”
“神州数码大厦中午11点半之后就不要去送了,那个点电梯要等很久,太耽误时间了,所以每天要么中午前把这个楼送完,要么就一点后再说……”
送货过程中,邰师傅不断地向记者传授着他长时间摸索出来的节约时间的窍门。
▲邰师傅送快递上门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虽然邰师傅一直说快递工作没有门槛,但是记者发现,这项看似机械重复的工作背后也暗藏玄机,新手很可能半小时还找不到准确的楼栋,面对海量的包裹也会有窒息感。
邰师傅小小的快递车中,货物摆放讲究有序,他把相同小区和楼栋的包裹放在一起,按照先后顺序摆放,这样就不会出现漏送的情况;而先送哪栋楼,路线怎么规划,他心里也都有一个最优组合排列的计划。
在记者看来像迷宫一样的小区里,也被邰师傅划出了重点:甲1、2、3栋和1、2、3栋不是一起的;这栋楼比较奇葩,1、2、3单元共用一个电梯,4、5、6单元共用一个电梯,别走错了;这栋楼左边这个电梯不要摁,特别慢,等右边这个;“那栋楼太老了没有门牌号,我去送吧你别送错了……”邰师傅比住在这里的居民更“门儿清”。
早上的货必须在下午2点回公司前送完,2点到4点,下午的货又来了,同时要在晚上8点半之前回公司,把下午收到的包裹送回去,这样才能赶在货车出发前装上车寄出。
“如果回去晚了车就走了,今天收到的货送不出去会扣钱,关键是货车如果等你,货车去转运中心晚了也会扣钱,一环扣一环,所以不是我们自己着急,是时间催着你必须焦虑。”邰师傅说。
最怕三件事:丢件、被投诉“虚假签收”以及恶意投诉
送货途中,邰师傅的手机响起来了,对方询问快递为什么好几天了没有送到。
“我想想……您是签收名叫‘陈大美女’的那位吗?我昨天、前天、大前天都给你打了好几个电话,你都没有接,你也没有写清楚收件地址到底在哪,我就退回总部了,你联系发件人吧。”邰师傅说完就挂了电话。
这是常事,邰师傅说。有些客户要求电话联系,结果电话根本打不通;还有很多人保护隐私,姓名和电话都是虚拟的,也不知道上哪找人去。新规要求快递必须送上门,而快递员真实的工作情况下,每一单都以电话联系收货人询问送件方式,非常不现实,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电话。
当被问及快递新规要求的“不能擅自把快递放驿站和快递柜”等规定时,邰师傅回答:“其实大部分人都能理解,过去十年我们和大部分收件人都形成了默契,继续按照以前的习惯送就行,大家也都比较适应了。”
▲邰师傅一边打电话一边找快递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这是当下绝大多数快递收送双方的现实缩影吗?
但是,快递新规的影响也确实存在。
邰师傅和他的同事们向记者表示,新规施行后被投诉的几率高了不少。“昨天有个投诉,因为没有通知就送驿站了。”这位快递员有点郁闷,“因为那片区域不让快递员进去,以前一直也放驿站的,我们就默认收件人也是知情和默许的,这种没办法,而且那个区域两三千个包裹,真要一个一个打电话,太难了。”
但新规也不能不纳入考虑。记者发现,快递公司正在通过智能化方式,尽量减轻快递员派送前告知消费者的压力。有些商家强调为“重要”的包裹,在扫描信息时会提示派前电联,邰师傅配送前就会提前联系收货方,但依然有很多电话无人接听,邰师傅就可以通过系统自动编辑短信,告知收货方投放地点。
不过,他也提到,最让他害怕的还是客户投诉。有时候包裹不是收件人本人签收,而家人代收的,收件人找不到快递,如果他们在平台点了“虚假收货”,这种情况快递员就会被狠狠地罚款,相当于白忙了半天。
“你说我都把快递送给你家人了,找不到了,我们能咋办?”邰师傅感叹。他现在已经习惯了每个月被扣罚几百块钱,“这是没办法避免的,在可控范围内就行。”
邰师傅回忆说,有个“大哥”把这一片几乎所有快递员和快递公司都投诉过,他要求送货前必须打电话告知他,必须送货上门,但是送到门口又不能敲门,必须放在门口就走。
▲邰师傅送快递上门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经过一天的体验,记者发现,一天只打30多个电话,邰师傅的全部工作时间已经被各种环节工作全部占满,如果每个快递都提前征求收件人意见按需投送,那么对快递员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邰师傅向记者表示,送货方式和派送区域有关,比如,北京大学一天就有3000多件货,老师和学生上课时也不能接电话,所以都默认放驿站。
而邰师傅负责的居民楼和写字楼里,居民楼基本是送货上门,写字楼则根据大楼管理要求,放到相应的前台或快递架上,“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
“所以我们现在能送上门的,在新规实行前就都送上门了,这也是避免被投诉的一个办法。”邰师傅说。
一直以来,快递“最后一公里”都是“老大难”的问题,争议、讨论不断,快递新规颁布和实施的出发点必然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倒逼整个快递电商链条的高质量、精细化发展。不过快递新规的施行,也不是把压力全部转嫁到快递员身上,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更需要行业、快递公司总部、网点以及上游电商平台的共同努力。
记者
手记
头顶日月星辰,脚踏万家灯火
当我体验完一整天的工作,跟着邰师傅准备收工时,我已经双腿发软,目光呆滞,腰酸背痛,连张嘴说话都觉得费力。回到他的宿舍,已是晚上九点半了,邰师傅还要做饭,等到他吃好准备休息时,距离他第二天的奔波不到8小时了。
“习惯了就好。”这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把自己安顿在这份辛苦工作中的理由。
“你想知道我怎么描述我的工作吗?”在我体验快递工作那天,邰晨奇师傅突然向我提议。
没等我问,他就说出了“头顶日月星辰,脚踏万家灯火”这12个字。这个36岁的男人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这是我刚才自己总结的,你觉得我说得好不好?”
邰师傅已经在中关村区域送快递近十年了,即使在同行里,他也算得上相当资深的。他曾经作为快递员代表参加过国庆阅兵,也获得过不少“最美快递员”的荣誉。对他来说,这是一份可以养活媳妇和两个孩子的工作,所以他极少请假,更别提因为投诉和新规实施就不干了。
中关村这一片,是中国电商业的起点之一,邰师傅十年从业,几乎也见证了电商业从小到大、从弱小走向黄金时代的历程。
▲中关村路边快递车 每经头条记者 赵雯琪 摄
邰晨奇的同事、一位50岁的快递员刘师傅指着中关村一栋大楼对我说:“刘强东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当时我做电子产品销售的时候,还和他创业公司的人有过接触,后来大家都从网上买电脑了,这周围的电脑城也都关得差不多了,我创业失败就来送快递了。”
更多的快递员来自农村。他们有着不同的过往故事,却因为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推动,如今走到了同一条路上,这份工作给了他们比老家工作好得多的待遇,相比来说也多了一些自由。然而,他们的职业认可度并不高,虽然也是凭双手挣钱,但很多快递员总会黯然说起这份工作不是那么有“地位”,自称“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邰师傅说,他们这一片的快递员月收入大概1万元。按一个快递派送费赚1块钱来算,1万元背后就是1万次爬楼梯,1万次分拣,5万次信息录入,还有无数次打电话、拒接,无数次帮客户找包裹,还有解释和道歉。
当我们兴奋地拆快递时,或许不太会想到,这个包裹是怎么从下单后一步一步运送到家门口的。每个职业都有其辛酸和不易,同时也有其价值和成就,我的体验和记录并不是想通过展示快递员工作的辛苦来“卖惨”或博取同情,这些真实的体验与尽可能还原的记录,是希望让我们的读者在享有快递便利的时候,更直观地了解在电商繁荣和快递规模屡破纪录背后的这一群人,这些同样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计默默劳动的人。
记者代表作品
董宇辉晋升,俞敏洪的“中国新合伙人”孙东旭被东方甄选免职 记者探访东方甄选总部
策划|何强 刘林鹏
记者|赵雯琪
编辑|段炼 刘雪梅 易启江
视觉|陈冠宇
视频|张轶
校对|刘思琦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