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编辑 彭水萍
3月1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公布,渣打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私募)依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成为今年以来“依公告注销”的第6家私募。
根据备案信息和天眼查数据,渣打私募成立于2022年7月,备案于2023年3月,备案类型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也被业内称为“渣打VC”,完成备案至今刚刚一年时间。彼时,渣打私募的成立与备案也一度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机构大致分为三类,包括“主动注销”“协会注销”和“依公告注销”。其中,“依公告注销”是指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被注销的机构,中基协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另一方面,外资机构入华募资步伐不减。就在本月早些时候,全球知名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枫(Brookfield)和PE巨头KKR旗下的私募基金公司都在协会顺利备案。
一年之前因备案引发业内热议的渣打VC,近期“依公告注销”了。
3月18日,中基协官网公布,由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100%出资设立的渣打私募依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该机构成立于2022年7月,备案于2023年3月,注册资本200万美元,办公室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合作区南山街道金融街,是一家外商独资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去年3月17日,渣打私募完成备案,一度备受行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作为知名的国际银行集团,渣打银行在内地投资圈早有布局。2019年左右,渣打创投(SC Ventures)在上海落地,同步还成立了渣打创新实验室(eXellerator),这是渣打银行在内地成立的首个金融科技创投支持平台。
2022年2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又与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跨境金融、资金托管、生态建设展开合作。同时,渣打香港与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天使子基金,携手共建大湾区中小科创企业孵化生态系统等等。
正因如此,渣打私募的设立与备案,也被行业内视为渣打银行完成从“CVC”到“VC”身份转变的标志。
不过就在渣打私募备案整整一年后,中基协官网显示该机构依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成为今年以来第6家“依公告注销”的私募。
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下:根据相关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机构大致分为三类,包括“主动注销”“协会注销”和“依公告注销”。其中,依公告注销是指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目前为12个月)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被注销的机构。也就是说,渣打私募12个月内一直没发行产品。
类似的情况此前也上演过。2023年1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报道,已故澳门“赌王”之子何猷龙旗下的壹桃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桃私募)也因未发行产品而“依公告注销”。不过在当年3月,壹桃私募又成功备案为QDLP等试点机构,旗下的“壹桃海外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在2023年底成立,今年1月完成备案。
2023年7月,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出资设立、注册资本30亿元的哈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也依公告注销了管理人登记。彼时有业内人士对媒体分析,因为华为哈勃都是自有资金,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该机构选择以主动的行为、被动的方式来进行私募牌照的注销。
近段时间以来,外资巨头入华募资、加大在华布局的消息频频传出。
就在本月初,博枫(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在中基协完成备案。这家成立于去年7月的公司由全球知名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枫旗下的Brookfield Advisors(Hong Kong)Limited全资出资设立,注册资本1亿元,是一家外商独资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与该机构同日完成备案的还有PE巨头KKR旗下的开德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被视为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布局动作的进一步提速。事实上,早在2年前的2022年,KKR就已经在国内顺利完成了其首个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备案,也就是开德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此举当时也引起广泛关注。目前该机构管理着一支基金,即于2022年12月成立和备案的开德海外一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海南)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值得一提的是,2月26日当天,开德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东方汇理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三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沪举行集体开业仪式,充分显示了外资机构今年来加快在华展业的趋势。
再把时间往前推,2023年9月,日本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三井住友旗下的三井住友德思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备案;8月,另一PE巨头黑石旗下的黑石(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备案;2023年2月,美国老牌PE巨头汉领资本在获批上海QFLP试点资质后,正式启动了上海办公室的运营等等。
作为行业内嗅觉最灵敏的一群人,外资机构纷纷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寻找机会、加大布局,也能体现出“投资中国,重仓中国”成为各界共识。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63577655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