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突破的关键时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将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围绕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突破的关键时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将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绵阳市市长李云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就绵阳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绵阳市市长李云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NBD:2022年,国家出台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经过近两年发展,绵阳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云:绵阳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城建设,2022年国家出台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赋予了绵阳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有效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创新能级,绵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位列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第17位,两年提升24位、全国进位最快,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开展“招院引所”,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努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医用回旋加速器、宽频带同轴探针、高速背板连接器等一批“绵阳造”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绵阳科技城新区 图片来源:绵阳发布
NBD: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要求,绵阳有哪些积极探索?
李云:去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科技城独特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有以下探索。
一是全力服务保障国防建设。坚持把服务保障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建设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创新建立深化院(校)地合作及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收集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服务保障事项、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及时研究解决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建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着眼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创新建设并高效运营“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深化与全国高水平科研院所、知名高校、龙头企业、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的交流合作,把科技创新资源通过“云端”导入科技城,目前已入驻知名高校26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9个。
三是畅通科技创新供需两端。着眼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坚持需求导向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创新实施“科技助理”“科技顾问”制度,通过院所、高校、企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和“牵线搭桥”,促进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所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对接,努力把“沉睡”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年,成功推动X—FLASH放疗技术等46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绵转化落地。
四是持续优化良好创新生态。推出“科创十条”“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等一揽子政策,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10亿元科技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科技银行存贷款规模近80亿元,科创基金集聚区管理基金规模超300亿元。实行“以才引才+资本引才+上门引才”,在2022年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2万名的基础上,去年又引进3.2万名、增长近60%。“科创+产业+人才+金融”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要求,更好履行国家使命,在全力服务保障国防建设基础上,抢抓国省支持科技城建设重大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NBD: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表重要论述,为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绵阳在这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李云: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筑牢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
一是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两年的探索、调整、实践,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初步构建起“4+8+N”的特色产业体系。即: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磁性材料、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连接器及传感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加上根据不断变化的技术创新、市场需求而灵活调整的N个未来产业和行业,这些构成了绵阳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图谱。
二是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持续深化“去行政化、趋市场化”改革创新,按照国家级园区不超过“三主两特”、省市级园区不超过“两主两特”原则,出台专属产业政策,支持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集聚度超71%,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90%。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连续入围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三是大力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成立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一名首席科学家、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扶持政策”,培育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省级产业集群5个。
比如绵阳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短短一年时间落户中国兵装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8家,成功举办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专项赛,实现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从无到有”。
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 图片来源:绵阳发布
四是抓细抓实市场主体梯次培育。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发展,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内外资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打造一批具有产业链供应链掌控力和生态影响力的“链主”企业,3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其中长虹集团位列全国第10位;另一方面,创新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近两年引进百亿级工业项目12个,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1421.5亿元。
五是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在企业培育方面,我们还有一项重要抓手,就是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持续打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线上,建立绵阳企业家微信群;线下,常态化举办“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高效务实解决企业反映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NBD:您提到绵阳产业蓬勃发展,相信这些也是绵阳去年GDP较快增长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站在新的起点上,绵阳有什么打算?
李云:过去一年,我们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始终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坚持创新引领,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推动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绵阳经济增速4个季度均稳定在8%以上,全年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在全国GDP百强城市排名持续进位。站在新的起点上,绵阳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也将担负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对绵阳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绵阳加快发展的势能不断蓄积、加速释放,我们有责任、有基础、有优势、更有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提升。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乘势而上、加力加劲、接续奋斗,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为全国、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 图片来源:绵阳发布
NBD:去年四川省出台《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对绵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绵阳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我们聚焦服务这一战略实施,以加快推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为载体,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去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开展“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系列活动15场,面向成渝地区及全国发布科技成果600余项。在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期间,我们专门举办了川渝科技论坛,搭建了未来产业成果转移转化的交流平台,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引领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变革的新高地。在产业发展方面,与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加强合作联动,组建商贸、人才、媒体等多个联盟,签署合作协议20余个。与重庆、成都联合申报的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生态环保方面,以推动构建生态“共保、共建、共享”格局为引领,牵头开展涪江流域川渝九地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持续推进经济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85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绵碚通办、涪江通办,成渝绵三地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与重庆合川等地和省内遂宁等地实现112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惠及3000余万人。
此外,成绵间动车实现公交化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常态化开行,绵遂内铁路加快建设,成渝绵时空距离也在不断缩小。2023年12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在绵阳成功召开。
《意见》明确指出,绵阳要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争做主力军,这赋予了绵阳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将更好发挥川渝第三城作用,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发展动力源。
绵阳三江半岛 图片来源:绵阳发布
NBD:在加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方面,绵阳接下来有什么样的打算?
李云:绵阳与成都、重庆一样,集聚了众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创新型企业,科技资源富集、创新人才荟萃,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肩负着共同的使命。加快推进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整合优化各类创新要素,也有利于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绵阳科技城创新优势,推动成渝绵院所、企业、高校深度合作,高质量开展“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等科创交流活动,推动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争取、重点科研课题联合申报,携手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同时,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与非毗邻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全力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更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